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关于“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双向融合”的部署要求,华南师范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美美与共”实践团于7月7日至7月16日前往高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实践团创新采用“1+N”模式,将“百千万工程”与红色教育、非遗美育、社会宣导、融合实践有机结合,以多元融合驱动“百千万工程”纵深发展。依托青年学子力量,促进非遗成果惠及特殊群体,推动融合理念深入社会。
“百千万”+红色教育:星火相承,童心同印
7月7日恰逢七七抗战纪念日,实践团成员抓住这一契机,在开营仪式上,针对特殊儿童需求,精心设计了历史主题绘本故事课。通过绘本与游戏结合的形式,将历史转化为可理解、可体验的故事情境,在趣味中感知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勇气与精神。在非遗美育课堂之中,实践团成员将抽象的红色文化与具象的剪纸艺术进行创新融合,带领特殊儿童认识红星剪纸,引导孩子寻找印有红星的革命主题“安全屋”,并通过创作革命主题剪纸故事,帮助特殊儿童理解红色文化内涵。
图为教师与学生互动
图为教师讲解红星剪纸
“百千万”+非遗美育:竹纸生辉,灯染绽彩
为践行“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教育理念,实践团成员为特殊儿童设计了竹编、剪纸、花灯、扎染四项非遗美育课堂。学生们在竹条压挑间编织出精美的竹扇与风铃,在红纸折叠处裁剪出生动的剪纸图样,在灯架纸面间组装出玲珑的花灯,在布料浸染中晕染出独特的色彩与纹案。非遗技艺的沉浸体验,让特殊儿童在指尖流转间感知文化温度,于色彩纹理中传递情感,使非遗文化传承融入特殊儿童的成长历程。
图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制作竹编扇
图为学生展示剪纸作品
图为学生展示花灯
图为学生共同制作扎染作品
“百千万”+社会宣导:植知于民,融爱无碍
实践团采用“线下摆摊+线上直播”双轨模式,于高州迎阳广场开展社会宣导活动。成员们精心设计四个知识科普展板,意在普及孤独症、智力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与多动症等的相关知识,并设置了四项对应不同障碍类型的摊位游戏,助力市民在体验中增进对差异的理解。“与特殊朋友的故事”展区呈现温情故事,实践团鼓励大众写下对特殊儿童的祝福。摊位上陈列的特殊儿童非遗手工作品,生动展现了他们的精巧手艺与无限潜能。实践团依托直播平台,宣导融合教育理念、分享真情故事、开展观众连麦互动、传递祝福寄语。线下线上相联动,将融合理念传递给社会大众,让融合成为一道“看得见的风景”。
图为市民小朋友参与游戏
图为市民小朋友参与游戏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市民小朋友科普特殊儿童知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线上直播
“百千万”+融合实践:践融于行,爱满童心
为将融合践行于实处,实践团开展了自然实验室、定向越野、融合运动会三项户外融合实践活动,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在自然课堂中,学生们走进自然公园,共同探寻树叶的奥秘,携手创作自然之画;定向越野活动中,学生们携手合作,共闯游戏关卡,任务之余一起玩耍,当普通学生主动邀请特殊学生合影时,两个孩子自然地靠近了彼此;融合运动会上,学生们分组搭档,共同完成各项趣味运动,在传球、奔跑中碰撞出童真纯粹的快乐。一名普通孩子通过亲身经历,从觉得“他们很可怜”转变为感叹“他们很可爱”。消除隔阂从不是俯视的同情,而是平等的并肩。
图为特殊儿童帮助普通儿童撕纸
图为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一起玩耍
图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手牵手奔跑
美美与共,“融”华正茂。指尖传递,情暖心窗。每一次靠近,都在搭建理解的桥梁;每一次同行,都在奏响融合的交响。这个夏天,心手相连,用爱种下理解的种子,让每一种色彩,都在阳光下绽放。(撰稿:巫雪芬 图片:巫雪芬 刘湘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巫雪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