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扎实开展“水润中国”专题社会实践,2025年7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寻水溯源,河脉探索”沿黄地区文化传承与数智调研实践队走进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开启探索之旅,实践队员们旨在通过实地探访,领略大河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数智技术为文化传承带来的新活力,探寻文创产业在弘扬黄河文化中的创新力量。
实践队员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参观学习
走进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实践队员们放慢脚步,观大河村遗址的八大维度、览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全貌、听精品文物讲述仰韶历史、玩仰韶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从彩陶纹饰里的先民智慧到科技还原的聚落变迁图景,队员们在馆内轻声交流,感叹先民在有限条件下迸发的艺术创造力,透过玻璃展柜,五千年前的烟火气正与青年学子求知的目光交汇,这份对黄河文化根脉的深度触摸,化作实践队员们后续解读黄河文明传承密码的生动素材,让“青春对话”在大河村遗址里生根发芽。
实践队员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参观学习数智技术
实践队员们发现在数智技术的助力下,博物馆通过数字交互技术、沙盘、全息投影等智能化手段,将文物“活”了起来。队员们指尖滑动智能屏,全方位查阅彩陶的纹饰寓意、制作工艺与历史背景;围绕数字AI讲解员轮番提问,在实时交互中直观触摸历史变迁的脉络、感受文化传承的温度。在这场传统与科技的碰撞中,实践队员们不仅学到了数智技术活化文化遗产的具体路径,更收集到“技术+文化”的鲜活宣讲案例,为解码数智赋能的实践积累了实操经验,让“行走的宣讲”更具科技活力。
实践队员参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文创产品
除了数智技术的应用,文创产业也为黄河文化传播推广开辟了新路径,实践队员们在展区逐一细数各类以大河村文化为灵感的文创产品——从复原彩陶纹样的帆布徽章、刻着聚落年轮的木质书签,到印着远古纹饰的笔记本、融入陶器造型的茶具套装,每一件都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巧妙勾连。队员们拿起展品仔细端详,指尖抚过复刻的纹饰,仿佛把“黄河文明”从展柜里请进了口袋。大家边记录产品类型边讨论设计巧思,发现这些文创既保留了文化符号的原真性,又贴近日常使用场景,这些可携带、可分享的“历史切片”,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文创作为文化载体的传播力量。
实践队员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合照
此次探寻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让实践队深刻认识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数智技术的应用和文创产业的发展,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入了新的动力。实践队员将以青春之力,创新传播方式,吸引并带动更多人关注、理解进而热爱黄河文化,让这份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撰稿:郑江淼
拍摄:郑梦雯、罗天宇
指导老师:任滋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