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社会实践团开展家乡非遗美食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7 19: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曹舜雯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千载文脉融烟火,一味传承系乡愁。为弘扬家乡非遗美食文化,探寻传统技艺的现代化发展路径,近日,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食遇非遗,寻家乡至味”社会实践团奔赴南京、镇江等地,深入调研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技艺及镇江香醋酿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启了一场探寻非遗美食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之旅。

一、溯源:寻味非遗,探寻千年传承

7月9日,实践团首站来到南京市马老九清真鸭坊,探访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兆凯、非遗工坊负责人马晓宇,系统了解了南京板鸭与盐水鸭的发展脉络。南京板鸭源于湖熟,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实现技艺演进,发展出盐水鸭等品类,成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在发展历程中,非遗传承人既坚守古法工坊技艺,又积极引入机械化生产以实现批量制作,促进非遗技艺的推广与发展。

图为非遗工坊负责人马晓宇、非遗传承人马兆凯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南京板鸭、盐水鸭的相关知识。 赵悦彤供图

7月13日,实践团走进镇江市中国醋文化博物馆。通过历史文献、复原的老作坊场景及专业讲解,成员们系统梳理了镇江香醋从商周起源到明清兴盛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到“无醋不成席”的俗语背后,醋文化已深度融入江南饮食文化与当地人的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中国醋文化博物馆。 赵悦彤供图

二、体验:躬行匠心,领悟至味真谛

在马老九鸭坊的传统制作工坊,非遗传承人马兆凯现场演示了盐水鸭制作的关键工序——从材料腌制到复卤控温,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非遗技艺的严谨与精妙。成员们不仅观摩学习,更通过亲口品尝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的温度与风味,深刻领悟到传统美食背后的文化密码与匠人精神。

图为非遗传承人马兆凯向实践团成员展示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技艺。 赵悦彤供图

在古法酿醋工坊,实践团成员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翻醅这一传统工艺,他们循古法翻动醅料,感受原料质地的变化,在汗水与谷物的清香中,真切体会到传统酿造“一分耕耘一分滋味”的坚守,感受到“手作”的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古法酿醋工坊体验翻醅过程。 谢慧颖供图

三、对话:守正创新,共话非遗未来

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围绕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展开了深入交流。面对现代人口味变化、原料供应调整等现实挑战,双方重点探讨了工艺改良的可能性,特别是如何运用现代食品科技来优化传统工艺。这次交流不仅加深了实践团对传统工艺的了解,更为非遗美食如何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实现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马兆凯交流探讨南京板鸭、盐水鸭的未来发展路径。 赵悦彤供图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地方特色非遗项目,内容扎实、重点突出。通过实地探访、亲身体验与深度对话,南农食品学子不仅加深了对家乡传统美食文化的认知,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助力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实践团表示,未来将继续奔赴更多地区开展调研,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为非遗美食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持续注入青春动能。(通讯员 赵美婷 孔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舜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