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提升乡村地区困难家庭政策知晓率,2025年7月13日-2025年7月25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星火行动”实践团深入灌阳县玉溪村,开展“资助下乡,筑梦未来”主题资助宣传活动。通过入户走访,一对一讲解等形式,为经济困难家庭提供个性化政策咨询服务,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精准施策:制定差异化宣传方案
七月,桂北溽热。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星火行动”实践团驾车驶过蜿蜒山道,抵达灌阳县文市镇玉溪村。驻村第一书记罗丽群支起几把椅子,没有横幅、没有话筒,唯有蝉鸣与溪水作伴。指导老师张颖佳把学院《资助政策一纸通》摊在桌面,罗丽群把村里高考生和大学生的花名册轻轻放在一旁,二人相视一笑,便定下了此行的基调:不开大会、不进礼堂,只敲家门、只坐板凳。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驻村第一书记罗丽群商讨宣讲策略
一杯茶未凉,“三个一”目标已落笔:留下一张明白纸,让政策一眼就能看懂;带走一本需求册,把每一户困难都写进回城行囊;打通一条求学路,让山里的孩子与大学之间再无沟壑。没有仪式,没有合影,滚烫的茶水化作滚烫的共识——把宏大政策翻译成家长里短,把抽象条文掰碎成柴米油盐。
入户走访:把政策送到家门口
实践团面向家长、准大学生和在读大学生三大群体,系统讲解高等教育阶段“奖、助、贷、勤、补、免”多元资助体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逐条讲解申请条件、办理流程与还款方式。针对村民普遍关心的“如何申请”“资助标准”等问题,实践团耐心答疑解惑,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资助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实效。
▲图为实践团入户宣传
▲图为实践团沿街走访
通过连续入户,实践团聚焦乡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政策解读+入户调研+个性化帮扶”的行动模式,推动国家资助政策精准落地。每到一户,成员们先围坐在堂屋,用拉家常的方式打开话题,再把一页页政策图解摊在木桌上,对照卡片逐项说明。遇到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家,队员便放慢语速,把专业术语换成“先读书后付钱”“政府贴利息”这类土话;遇到腼腆的孩子,就拉近距离,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和他谈笑风生。有人担心还款压力,就有人拿笔现场算细账;有人怕跑远路,就有人标记出最便捷的申请路线。家门开开合合,笑声、叹息声、感谢声交织在一起,政策条文被拆解成最朴素的承诺,也重新组装成一条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前路。
长效帮扶:让星火沿着求学路燎原
玉溪村驻村书记表述:“这次宣传活动不仅普及了资助政策知识,也让更多大学生深刻理解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和意义。”在此次活动中,实践团队转变了村民对资助政策的认知,让更多群众了解国家资助不是单纯的“经济帮扶”,更注重通过‘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大学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平台。驻村书记进一步强调,未来要强化校地合作,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尤其是要建立建立“学业辅导+职业规划+心理疏导”服务,推动资助模式从“保障型”向“发展型”升级。
▲图为实践团成员入户宣传
此次“资助政策下乡行”活动累计服务群众100余人次,解决实际问题20多个,切实提升了乡村家庭对资助政策的知晓率和获得感。下一步,实践团将继续扩大宣传覆盖面,创新服务形式,持续跟踪服务,不断强化宣传效果,让更多学子在政策阳光下成长成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教育动能。
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踏上了归途,但他们的心却依然留在了玉溪村。他们将持续擦亮“星火行动”品牌,让这张明白纸、这本需求册、这条求学路,年复一年在更多山村里延伸,让更多孩子乘着国家资助的春风,驶出大山,驶向辽阔未来。
撰文|王邵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邵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