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学子走访临夏,解码河州刺绣,助力文化传播

发布时间:2025-07-29 13: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珺雯,龚奕轩   阅读 6.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北科大学子走访临夏,解码河州刺绣,助力文化传播

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张珺雯 龚奕轩)为探寻民族文化传承密码,助力非遗保护与发展,2025年7月27日,北京科技大学本心研续陇韵传心实践团成员走进甘肃临夏八坊十三巷,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深度探访河州刺绣非遗传承人马建新老师,以青春视角解码河州刺绣技艺的故事。

实践团踏入八坊十三巷,首站便聚焦河州刺绣非遗,与传承人马老师开展面对面交流。马老师从河州刺绣的历史脉络讲起,将其在世代相传中沉淀出的独特风格缓缓道来,让队员们触摸到这门技艺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仿佛打开一部记录民族文化传承的活态史书。

图1 实践团采访马老师

交流间,马老师为实践团详解刺绣制作全流程。从真丝、布绢等面料的精细甄选,到棉线、蚕丝线的巧妙搭配运用,再到图案构思与绣制的匠心打磨,每一步都藏着传统技艺的温度。他展示的刺绣作品丰富多元,涵盖服饰、生活物件,亦有艺术装裱品,直观呈现传统技艺与生活、艺术的深度融合。谈及传承故事,马老师分享童年看奶奶、母亲刺绣,偷偷练习的趣事,以及后来以绘画赋能创新的经历,传递出坚守初心、让技艺焕新的力量。

图2 马老师向实践团展示河州刺绣

实践团在交流中,也敏锐捕捉到非遗传承的现实挑战:手艺断代导致的资料不全、机器刺绣较高效的冲击,以及年轻群体认知不足的断层。但马老师也带来积极信号——河州刺绣正“破圈”创新,突破“不绣人物动物”的传统框架,融入新元素。队员们认真记录现状,思索传播路径和打破传承壁垒的方式,愈发坚定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誓要为古老技艺寻得新时代的传承密码。

目前,实践团已将调研内容和采访内容通过图文形式传播。后续,实践团也将继续系统整理调研素材,通过短视频、微电影等多元形式,生动讲好河州刺绣故事,助力拓展传承渠道。实践团将持续以青春之笔书写非遗传播新篇,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浪潮中焕发活力,为民族文化传承注入“青”动能,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对非遗保护与传播的担当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珺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