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关颖姿、万方、刘道敬、邓婷、李梓冰、邱晓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好本土红色资源,近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信仰实践队走进阳西县程村镇,开展“探寻红色印记,重温红色岁月”主题研学,在行走中汲取奋进力量。
队员们的寻访之旅首站便来到了程村镇的大岗岭战斗遗址,刚走进这片浸润着先烈热血的土地,一尊笔直挺立的战斗雕像便映入眼帘。雕像矗立在茂密的树木与青翠的草丛间,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雕像上,一名战士眉宇间凝结着坚毅与果敢,眼神中透着不屈的斗志,仿佛仍在守护着 70 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记忆。队员们缓步走上前,轻轻触摸着雕像上斑驳的纹路,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仿佛将时空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遗址广场上,大家驻足凝视着修缮一新的战壕遗迹与机枪阵地复刻区,听着讲解员讲述 1950 年代初那场以少胜多的激战。站在当年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岩石旁,不少队员弯腰抚摸着石壁上留存的弹痕印记,“这些痕迹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先辈们坚定信念的勋章。” 一名队员凝视着遗迹轻声感慨,不远处的纪念墙前,队员们一字排开静静伫立,阳光洒在肃穆的脸庞上,心中涌动着对英雄土地的敬畏。70 年前战士冲锋身影仿佛与他们交叠,默默感受着土地承载的历史与先辈赤诚。几名队员拿起相机,对准战壕遗迹、纪念墙与雕像,定格这承载战斗传奇的遗址。如今这里已是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大家久久伫立,让那段胜利故事在心中愈发清晰。
▲图为指导老师与队员们在大岗岭战斗遗址前合影留念
随后,队员们探访郑家康故居。这位1898年出生的共产党先驱,曾赴德国创办革命刊物、在苏联研习革命理论,后参与中共特科工作,1931年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故居中留存的旧物与史料,勾勒出他为革命奔走的一生。队员们以镜头记录斑驳痕迹,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体会青春与信仰的共鸣。
▲图为队员镜头下的郑家康故居
实践队队员们举起相机、架起设备,专注地拍摄着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镜头下,故居的青砖黛瓦、斑驳木窗都清晰可见,队员们时而调整角度捕捉细节,时而交流拍摄思路。他们计划将拍摄素材精心剪辑成宣传视频,以此展现故居所蕴含的红色故事与历史底蕴,让更多人了解郑家康的事迹,传承和弘扬其中的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搭建起生动的视觉桥梁。
▲图为队员用镜头记录郑家康故居的历史痕迹
实践队一行人来到红光村党建文化广场,午后的广场上红旗飘扬,红色标语醒目,几位老人正带着孩童擦拭 “党员责任岗” 公示牌,周边宣传栏里 “党建 + 合作社” 的发展模式格外亮眼,生动展示着党的光辉历程与当代乡村的发展活力;这里曾是革命根据地,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乡村发展的血脉,队员们漫步广场,看着眼前这幅和谐画面,参观着展示党的伟大成就的宣传内容,深刻感悟到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 —— 革命精神如何跨越时空,成为社区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队员镜头下的红光村党建文化广场
"从战场到广场,从先辈到我辈,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信仰的力量。" 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队员们正筹备将红光村的助农经验与程村蚝产业结合,通过直播带货、红色宣传等方式,让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 "发展动能"。
此次研学活动让实践队成员在行走中感悟信仰力量,也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的传承意义。夜晚,队员们将整理的影像与文字资料,通过校园新媒体平台发布,进一步扩大阳西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大家纷纷表示,要把今日所见所感转化为挺膺担当的实际行动,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撰文 | 李梓冰 邱晓晴 关颖姿
图片 | 贾阳阳 黄俊杰 关颖姿
审核 | 万方 刘道敬 邓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关颖姿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