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覃光翕 姚颖 杨代坤)在邵阳学院,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不求掌声簇拥,不为荣誉加身,只因心中那份滚烫的初心,在志愿服务的赛道上奋力奔跑。邓谦余、郑依婷、徐威——三个不同的名字,三个各异的专业,却因同一份选择交汇:用志愿服务点亮青春,以实际行动诠释担当。他们的故事,是邵阳学院志愿精神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青年风貌的鲜活缩影,为古城邵阳的文明画卷添上了一抹亮丽的青春色彩。
邓谦余:以微光聚星河,用责任守护碧水与童心
“被光照亮的人,必须成为火把。”这是邵阳学院文学院2023级学生邓谦余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他既是志愿服务的组织者,更是冲在一线的践行者。
三年来,他扎根资江、邵水之畔,策划并带领团队开展230余场“河小青”净滩行动,带动超千名志愿者弯腰拾捡垃圾、清理河道杂物,用双手守护着邵阳的一江碧水。针对乡村学子的求学需求,他牵头搭建“云端课堂”,70个小时的线上陪伴里,为352名孩子辅导功课、讲述城市故事,让知识的光芒穿透山海。
从社区敬老服务到公益助学课堂,从流动献血车到乡村支教点,150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是他对“奉献”二字最坚定的回答。而在成长路上,他始终兼顾“助人”与“成长”:英语四级619分、专业排名稳居前三、两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青春绽放,是兼济他人与自我成长的双向奔赴。
郑依婷:以热忱赴使命,让星光汇成璀璨星河
“点点星光可以汇聚成璀璨星河,这是我对担当的理解。”法商学院2023级的郑依婷,是同学们眼中的“热血先锋”与“多面能手”——累计四次无偿献血,让滚烫的爱心在血管间传递;超100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则记录着她在公益路上的坚定足迹。
她的奉献遍布多个赛场:返家乡社会实践中,她深入基层调研,用脚步感受家乡变迁;“云支教”课堂上,她为乡村孩子打开视野之窗,带去知识与远方的故事;公益助学活动里,她耐心对接帮扶需求,搭建起爱心传递的桥梁。暑期“三下乡”期间,她采写70余篇反映基层变化的稿件,被省市级媒体刊发;一场助农直播中,她为邵阳特产“代言”,单场获赞11万,让本土好物走进更多人视野。
在校园服务中,她同样发光发热:现任校学业发展服务部副部长,牵头负责学校学风建设,为同学们的学业规划保驾护航;兼任模拟政协协会宣传组组长、职业发展协会责编,以文字为笔、以宣传为桥,传递校园声音,助力学校宣传工作发展。专业成绩稳居前五、手握二十余张荣誉证书、在多项竞赛中获奖——她在每一个身份里都全力以赴,用热忱书写着“有温度的青春”,让志愿服务成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服务校园发展的生动实践。
徐威:以专业传温暖,医路同行守护安康
“医者仁心,不只在手术台,更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普爱医学院2024级学生徐威,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深意。
367小时的图书馆苦读,让他打下扎实的医学功底,专业成绩名列前茅;而220小时的志愿服务,则让他早早将知识转化为助人的力量。在社区义诊中,他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用通俗的语言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面对伤残儿童,他发挥专业特长做心理疏导,用耐心驱散他们的阴霾;跟随乡村振兴团队下乡时,他用镜头记录邵阳农村的新变化,所在团队累计发表省级以上稿件120余篇,让外界看到这里的发展活力。
“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的延续,更是我们这代青年的使命。”徐威的话,道出了许多学子的心声。
青春接力,让文明之花绽放邵州大地
邓谦余的统筹之力、郑依婷的多元行动、徐威的专业奉献——虽方式不同,却都在用同样的信念书写青春:志愿服务不是孤独的燃烧,而是万千青年并肩前行的火炬。
如今,在邵阳学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这支“志愿火炬”:他们走进社区养老院,为老人梳发读报;深入乡村学校,为孩子点亮梦想;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在街头劝导交通……他们用脚步丈量邵阳的每一寸土地,用爱心温暖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青春的答卷,永远在路上。这些学子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的担当,终将汇成新时代最动人的“青春和声”,让文明之花在邵州大地上愈发绚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覃光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