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束志豪) “以趣味课堂播撒科学火种,用互动实验架起认知桥梁,借文创传播延续科普温度。”今年暑期,北京科技大学青蓝相继溯材知识科普实践团作为校级重点实践团队,走进山东、北京多地高中与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材料知识科普活动。团队以“溯知明理,材惠四方”为宗旨,通过系统课程、趣味实验、文创开发与新媒体传播等方式,将材料科学知识带入课堂、融入生活,在青少年与公众心中深植“材料报国”的理想信念。
图为小队集结照片
图为小队举纪录片“大先生”宣讲旗帜
一、课程与实验:构建多元科普体系
实践团围绕“材料改变生活”“材料赋能未来”两大主题,设计了8节阶梯式课程,涵盖“基础认知-文化溯源-前沿探索-精神感悟”四个模块。
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到《〈红楼梦〉中的材料身影》,从《非遗制瓷工艺》到《纳米材料能当大功臣》,课程既注重学科基础的构建,也强调文化与前沿的融合。
图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堂场景
图为给社区小朋友讲航空航天场景
在实验设计上,团队开发了四大类十余项动手项目,包括半导体温差发电、记忆合金试验、石膏仿玉、非遗扎染、叶脉书签制作等,让参与者在亲手操作中感受材料科学的魅力。
图为半导体温差发电实验场景
图为非遗扎染实验场景
二、覆盖多类群体:从校园到社区,科普无界限
团队深入多地高中,针对新高一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助力初高中衔接与学科兴趣培养,并制作精美奖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走进北京多个社区,推出“材料科学体验日”“亲子实验坊”等活动,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参与。
图为济南振声学校高中生做“叶脉书签”场景
图为北京市革新西里社区小朋友做“变废为宝”实验场景
活动累计覆盖学生200余人次、社区居民50余人次,并通过线上社群持续提供资源分享与答疑服务,与部分学校达成校外科普基地合作意向,初步建立起科普长效机制。
图为北科大&济南振声学校材料科普答疑群
图为北科大&济南振声学校材料科普答疑群
三、跨界联动:多方协作扩大影响
实践团积极与其他团队合作,联合举办“青蓝承材志,淬砺启新程”大型外展,设置知识竞答与实验关卡,吸引300余人参与;在课程中连线其他实践团,共探“茶文化中的材料智慧”与“AI赋能材料科学”;邀请材料学院教授亲身分享科研故事,强化精神传承。
图为实践团举办外展场景
图为连线青蓝相继衿续实践团场景
四、新媒体与文创:让科普传播更远、更活
团队构建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快手、B站等多平台新媒体矩阵,开设“溯材科普”专栏和《材料梦工厂》夜读节目,总阅读量超3w+。
图为青蓝相继·启材新程视频号
图为青蓝相继·启材新程公众号
精心设计的科普IP形象“青溯”(小青象)衍生出贴纸、抱枕、微信表情包、合影框、书签等5类文创产品,成为传播材料精神的重要载体。
“青溯”小象(团队ip)
贴纸
抱枕
书签
合影框
五、调研与影像:科学评估与真实记录
团队通过问卷与访谈收集有效反馈超百份,访谈14位代表群体,形成“实践-反馈-优化”闭环;拍摄《实验室的传承》《青在成为蓝之前》两部微电影及系列vlog,真实记录实践过程,传递材料人与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实验室的传承》微电影场景
图为《青在成为蓝之前》微电影场景
六、未来计划:持续优化,拓展影响
团队将继续优化课程与实验设计,拓展进入更多学校与社区;整理出版《材料科普指南》与课程资源包,面向高校推广经验;深化新媒体运营与基地合作,推动科普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图为小队备课场景
图为实践前期准备会议场景
北京科技大学青蓝相继溯材知识科普实践团用一夏奔走,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在社区中点燃公众对材料世界的兴趣。他们以青春之名,承材料之志,让科学走出实验室、融入生活场,正在为科技强国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
图为与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生结营场景
图为实践团在北京市府学社区与小朋友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束志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