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经济学院青柠计划宣讲团:脚下沾泥身践行,心中有光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8 02: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学华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七月初,贵州黔南经济学院信息学院“青柠计划宣讲团”踏着盛夏的热忱,奔赴乡村一线。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秉承“脚下沾泥,心中有光”的信念,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热忱——他们以清扫庭院的扫帚为笔,以安全知识的宣讲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青春的温度。正如“青苗计划”所言,青年与乡村的互动“既是播种,亦是成长”,此次活动正是“青柠计划宣讲团”扎根乡土、双向赋能的生动注脚。

宣讲团成员躬身践行乡村治理使命,以网格化分工模式深入农户院落,系统性清理房前屋后堆积的枯枝杂草30余处,规范处置逾30公斤生活垃圾,实现了村落公共空间从凌乱无序向整洁宜居的视觉蜕变。在整治过程中,独居老者紧握志愿者双手由衷赞叹:“这些后生做事踏实暖心,真如自家儿孙般贴心!”此番民生实践既精准破解了村民生活环境痛点,更透过庭院整治的“微服务”载体,诠释了基层治理中“服务即关怀”的价值内核,与《“青”力助乡兴》倡导的“志愿服务双向成长”理论形成实践共振。

与此同时,团队创新拓展服务维度,面向40余户家庭实施“禁毒”“防艾”主题宣讲工程,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研等互动形式,将公共安全知识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动课堂,有效深化了基层治理的参与维度与认知深度。这种兼具环境革新与人文浸润的实践模式,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文温度与治理效能的有机统一。

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创新构建下沉式传播策略,依托村口议事场域搭建三维传播矩阵:将防溺水知识转化为方言情境问答,使安全理念浸润乡间阡陌;运用方言俗谚诠释禁毒法规要义,实现法律条文与乡土认知的有机嫁接;更以绿荫为幕布、石凳为讲台,打造流动科普教育空间。精心编纂的《安全手册》创造性融合民俗绘画艺术与韵律口诀,通过视觉符号与语音节奏的双重编码,使晦涩专业知识蜕变为老少咸宜的“民生全书”,在乡邻传阅中形成裂变式传播效应。这种“青音译码”实践体系,与“青廉宣讲团”通过微型剧场演绎廉政故事的创新路径形成理念呼应,共同印证着新时代青年以文化转译重构知识传播图景的实践智慧——既扎根田野沃土汲取文化养分,又以创造性转化架起专业认知与乡土文明的对话桥梁。

此次的民生实践工程,不仅是“青柠计划宣讲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象化呈现,更构筑起新时代青年政治锻造的实践熔炉。宣讲团秉持“民生即课堂”的下乡实践理念,通过精准覆盖150余名村民民生需求的服务实践,完成120份有效民情数据采集,切实将服务效能转化为制度性成果。该行动体系创新性地实现了三重价值赋形:既以“需求导向”的服务矩阵淬炼青年群体的政治品格与实干担当,又通过结构化数据沉淀为长效帮扶机制提供决策支撑,更在田野实践中印证了《“青”力助农》倡导的“服务实践双向赋能”理论范式。这种将党性锤炼嵌入民生服务的创新路径,不仅传承了“红心向党砺初心”的精神内核,又开辟了“专业实践+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育人新维度,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可持续的青春动能。

通讯员:王学华

一审:李春菊

二审:易丽萍

三审:黄俊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学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