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声到有声——千年汝瓷走进童年课堂

发布时间:2025-08-28 03: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宗霖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杨宗霖 夏楠 林娜英) 2025年7月1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焦村镇焦村小学五年级教室里,一场特别的非遗文化课正在展开。屏幕上播放着汝瓷匠人开窑、施釉的画面,孩子们将亲自为其配音,用自己的声音讲述千年汝瓷的故事。

这是由重庆大学“青愿盈梦”实践团精心设计的创新文化课堂。实践团以“非遗+配音”的方式,引导乡村儿童在声音实践中感受非遗,在主动表达中深化文化认同。

课堂伊始,实践团成员谢佳奇为孩子们讲解汝瓷知识。“咱们汝州的汝瓷可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有着‘汝窑为魁’的美誉呢。”他边讲解边展示汝瓷图片,从汝瓷的背景讲到“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意象,再到现代技艺的传承探索。孩子们听得十分投入,时而发出惊叹。

图为实践团成员谢佳奇为孩子们讲解汝瓷知识

课堂进入配音实操环节。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实践团成员段桢帧与诸涵沁,带来了团队制作的汝瓷宣传视频,给孩子们讲解配音技巧和画面节奏。“注意看这个镜头。”诸涵沁按下暂停键,屏幕定格在匠人转动喷釉壶的瞬间,“你们读‘天青色’时,语气要轻柔、绵密,就像师傅手上的动作那样柔中带劲。”

起初,孩子们有些羞怯。小女孩张嘉睿轻声开口,语气稚嫩又不确定。段桢帧走到她身边轻声鼓励:“你看窑工师傅揭开窑门时,眼睛里是不是有光?就用那种发现宝贝的语气试试。”张嘉睿重新开口,语调变得柔和坚定,声音中多了一份自信。

图为实践团成员段桢帧指导孩子们配音

课堂气氛逐渐升温,孩子们争相举手尝试。他们用纯真的声音为视频注入活力,在表达中融入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情感。当大家听着自己的声音与画面融合,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笑声。此刻的非遗,不再遥远,而是变得鲜活、亲切又容易传递。

图为两位小女孩尝试上台配音

这堂“配音式非遗课”不仅是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教学探索,更是高校青年积极响应国家非遗保护政策、推动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重庆大学“青愿盈梦”实践团正通过“声音+非遗”的创新路径,推动非遗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童心”。

“雨过烟云漫散时,一抹天青为汝来。”这堂配音课,像一颗种子,悄然种在孩子们心中,也在青年学子的实践中发芽。他们用声音唤醒传统,以脚步丈量文化,在新时代非遗传承的舞台上,书写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宗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