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印记寻访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十堰市博物馆,开启一段探寻三线建设历史、解码三线建设精神的旅程。
踏入博物馆,“二汽的建设”展区如时光闸门,将众人带回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20世纪60年代,响应国家战略,无数建设者奔赴十堰深山。他们披荆斩棘,在荒野间奠基厂房、铺设设备,以“靠山、分散、隐蔽”的布局原则,让汽车工业的火种在深山燃起。在馆内,珍贵史料与实物有序陈列。泛黄的建设图纸,记录着工程师们昼夜钻研的智慧;陈旧的工装工具,承载着建设者们挥汗如雨的艰辛。团队成员驻足凝视,从斑驳影像里,看到建设者们住干打垒、吃粗粮饭,却以钢铁意志攻克技术难题;在厚重文物间,触摸到三线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赤诚。
这场博物馆之行,是对三线建设历史的深度回溯。三线建设者们于深山拓荒、向热土扎根,用热血与奉献铸就的“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精神,经岁月沉淀,在博物馆里凝成生动的精神画卷
图为 参观学习 胡钰供图
1953年,国家提出“要建设第二汽车厂”。为响应国家号召,大批建设者们前往十堰。但十堰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电力短缺,建设者们需要修筑公路、架设高压线等基础设施,才能进行工厂建设。建设初期,十堰地区蔬菜供应不足,建设者们主要依靠外部运输的蔬菜,但数量有限,大多数人只能以红薯叶、秆为食。建设者们住在用竹席搭建的芦席棚里,条件十分简陋,生活设施缺乏。二汽在建设的时候,还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这对建设者的技术水平要求高,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与此同时,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外部因素导致引进关键生产设备困难,政策执行受到干扰。种种条件的限制,极大的增强了二汽建设的困难。但是,这些建设者们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始终在岗位中坚守着。
1969年,中共第二汽车厂正式建成。
图为 第一代军用越野车--EQ240 胡钰供图
1970年,二汽人用榔头和台钳,在四面透风的芦席棚里打造出第一辆军用越野车--EQ240(EQ代表“二汽”,240代表产品型号)。
作为第一款军用越野车,EQ240满足了国防战略需求,为军队提供了可靠的运输工具,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对三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那样的环境下,EQ240的诞生,彰显了建设者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爱国精神。
图为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发布通知 胡钰供图
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于1969年在湖北省十堰市正式成立。1982年,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发布“关于分别成立中共湖北省十堰市委员会和中共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通知”,该通知表示:为适应工作的需要,改变政企不分的状况,经省委研究决定,分别组成中共十堰市委员会和中共第二汽车制造厂委员会。
十堰市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其中共十堰市委员会和中共第二汽车制造厂委员会的成立,对推动该地区乃至全国的三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 成员合照 万悦供图
通过参观十堰市博物馆,触摸了历史的脉络。从建设二汽的伟大决策,到先辈们艰苦奋斗、创新攻坚,三线精神在此具象。这是一次精神洗礼,让青年学子明白三线建设者以热血与实干,铸就产业根基与奉献担当。青年学子应当传承这份精神,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通讯员 胡钰 冯嘉睿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嘉睿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