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盛夏,童心飞扬。7月7日,“戴震路社区暑期公益课堂”在安徽省黄山市正式拉开帷幕。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七彩筑梦,守望成长”团队在此开展了近一周的针对儿童的作业辅导与兴趣培养的支教活动。
图为社区儿童展示剪纸课作品。岳乐 供图
聚焦需求:破解假期“空窗期”,打造社区“充电站”
随着暑假来临,孩子们的假期安排成了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关注到这一问题后,学院星火志愿队的成员们积极行动起来,决心为解决这一社会痛点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充分发挥校地合作的优势资源,学院主动与戴震路社区党委、居委会取得联系。经过深入的沟通交流,双方达成共识,决定将支教地点定在戴震路党群服务中心,共同开展公益支教活动,为孩子们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暑期课堂。
“今年是公益课堂举办的第四年,很开心可以和本地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以建立联系来完成今年前半程的支教任务。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为部分家庭解决了现实困难,让家长们能够安心工作,更为孩子们精心打造了一个开阔视野、培养兴趣、提升能力的综合性成长空间,让社区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和精神家园。”戴震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何勇对志愿者们给予了高度肯定,“参与社区公益课堂,是大学生志愿者们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宝贵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锻炼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自我成长与提升。同时,这也是高校服务地方、反哺社会的生动诠释。志愿者们的付出,是‘校社联动’、双向赋能实践中最温暖、最有力量的注脚,他们用热情和爱心为社区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匠心课程:学业启智与兴趣扬长“双轨并行”
本次公益课堂不仅是简单的“托管班”,其课程设置科学系统、内涵丰富,巧妙地构建了“学业启智”与“兴趣扬长”两大核心支柱,全方位满足孩子们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在作业辅导中,大学生志愿者凭借专业知识和耐心指导,帮助孩子们提升学习效率、填补知识漏洞,同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你看,这是快门,你按这里就可以拍照了。”志愿者文静俯身将小朋友的手放到相机快门键上。在兴趣培养环节,来自文传学院的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设计了摄影课程,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及艺术审美能力。除此之外,还有语言表达、非遗剪纸、方言故事等多类课程,让孩子们在趣味活动中释放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潜在兴趣。“有一次我问一个姐姐‘我为什么喜欢长白山天池’的题目,她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在网上找了一段长白山天池的视频给我看,看完之后我立马有了答案,姐姐还告诉我以后长大了可以去那里玩。”王艺涵笑着说。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志愿者们更注重引导孩子们掌握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效率、打破思维定式。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摄影课相关知识讲解。徐林心 供图
爱心桥梁:志愿精神闪耀,社区温情传递
戴震路社区暑期公益课堂的顺利开办,不仅是社区党委关爱儿童成长、积极推动教育公益事业的扎实举措,更是一座承载着知识与爱心的坚实桥梁。这座桥,一端连接着充满社会责任感与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另一端连接着渴求知识、期待陪伴的社区儿童。
图为实践团成员辅导学生作业。徐林心 供图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而言,这不仅是奉献爱心的平台,更是宝贵的实践课堂和社会熔炉。“参与志愿服务让我真切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含义。备课、授课、与孩子们沟通,每一步都是挑战和学习。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真诚的笑容,所有的付出都变得特别值得。这段经历也让我更坚定了未来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决心。”黄山学院大二学生凌雨彤分享道。他们在服务中提升了组织协调、沟通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深刻理解了社会责任的内涵。
对于社区和家长们而言,公益课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安心与温暖。“孩子爸妈白天都上班,以前暑假要么锁在家里看电视,要么送回老家。现在送到社区课堂,有大学生哥哥姐姐辅导作业、带着玩,还学画画手工,孩子开心,我们家长更放心!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赵艺博同学的母亲由衷地表达感谢。社区工作人员全程跟进保障,为活动提供场地、物资和安全支持,确保课堂安全、有序、高效运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凌雨彤 供图
目前,戴震路社区暑期公益课堂正按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吸引了近50名社区儿童积极参与。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在这次活动中领悟到了责任与担当,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将由新的志愿者接力服务,孩子们将继续在这个充满关爱与活力的“绮梦乐园”中汲取知识、发展兴趣、结交朋友、收获成长。(撰稿人 徐林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林心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