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乡里寻音”推普实践团:推普筑梦土家寨 语言赋能乡村兴

发布时间:2025-07-28 19: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姚娣 严金戍   阅读 6.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姚娣 严金戍) 在武陵山脉的峻岭翠峰间,被誉为“土家文化活化石”的舍米湖村坐落其中。2025年7月21日扬州大学文学院“乡里寻音·趣味推普”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这个传统村落,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与文化观察,记录当地普通话推广与土苗文化传承相互赋能的生动实践,探寻语言如春水润泽乡村的振兴之路。

盛夏的舍米湖村,青山环抱,翠竹掩映,稻田如碧,行走在田间的石板路上,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草木交汇的清香,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布局在各个角落,收工后,不少村民聚在村委会门前的坪坝里,唱着山歌,话着家常,树叶吹奏的调子悠扬山间,实践团队深入农户,通过面对面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全面调查当地发展现状。 

图为“乡里寻音·趣味推普”社会实践团队了解摆手堂历史。严金戍供图

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舍米湖村的“摆手堂”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彭承金用普通话和土家语切换的方式,向游客们讲解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说到兴浓之时,他声情并茂地表示“摆手舞是我们土家人的‘史诗’,可是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回来连舞步口诀都念不标准了。”这番感慨深深地道出他对方言文化传承的隐忧。同时,彭先生认为在谋求乡民共同富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提质增效之路上,普通话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为“乡里寻音·趣味推普”社会实践团队采访非遗传承人。王凌晔供图

在村委会的协助下,调查团队对15户村民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普通话对增收有帮助”,对当地的乡村旅游尤为显著,但是原著居民的普通话由于夹杂着土家语以及当地方言,与游客交流存在困难。经营原生态农庄的田大姐坦言,去年因为和游客沟通不畅导致对方取消订单,农庄损失近1000元。像这样由于语言障碍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不在少数,为跳出语言沟通带来的现实困境,驻村书记解释道:“我们要求村干部必须通过普通话水平考试,村干部不仅自己要讲好普通话,还要有意识地带动村民转变观念主动学习普通话,现在直播卖腊肉、推广民俗游再不怕‘鸡同鸭讲’了。”此外,村委会邀请专业人员定期对当地百姓进行普通话培训,将旅游服务用语与摆手舞教学相结合,参训村民人均年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图为“乡里寻音·趣味推普”社会实践团队调查舍米湖村村务公告栏。严金戍供图

村务公告栏上一组数据引人注目:2024年累计接待四川大学、湖北大学和东华大学等校师生及文化旅游团42批次,共累计2000余人次,为村民创造收入120余万元,较推普计划实施前增长3倍。当地文化学者覃教授指出:“摆手堂的‘普方双解’导览系统是破题关键。”该系统通过扫码即可收听普通话与土家语对照讲解,既满足游客需求,又留存了原生态文化记忆。舍米湖村立足丰厚的土家文化资源,将文旅融合,编排普通话版《舍米湖摆手舞导览词》,这种“双向奔赴”的语言生态,结合地方实际,运用“组织领跑、党员跟跑、群众齐跑”的“三跑”发展模式,使该村非遗工坊的文创产品溢价率达30%以上,助力“语言搭台,经济唱戏”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图为“乡里寻音·趣味推普”社会实践团队与当地农户合影。严金戍供图

摆手堂前的村民集会上,普通话朗诵的《乡村振兴促进法》条文与土家语《敬酒歌》交替响起。村支书的一席话发人深省:“过去觉得推普是完成任务,现在明白这是给村子装上了‘新引擎’。”在舍米湖村的实践中可以清晰看到:当普通话成为文化传承的“转换器”和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时,语言便真正从交流工具升华为振兴动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字正腔圆,都在为乡村振兴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姚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