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15日,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红色基因·青春解码”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省徐州市、南京市和贵州省遵义市等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以“纪念馆研学+革命老兵口述史料”的形式展开实践活动,在接受红色精神熏陶的同时对红色精神的传承进行深入的学习与调研。
走进红色纪念馆: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团队成员们去往了遵义会议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王杰纪念馆进行研学活动。在活动中,讲解员向队员们讲述了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带领队员们参观了各种遗留物件,队员们通过讲解员的讲述和历史场景的还原模型。队员余同学感叹:“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枪林弹雨的时代,看到了他们冲锋时的坚定无悔。”
图为讲解员给实践团队队员讲解王杰同志的事迹。孙鹏翔 供图
在研学过程中,队员们结合红色元素,制作了一些文创明信片,并现场赠送给了游客,队员们还在现场开展了“时空对话”的活动,让游客们在便贴上写上对先烈们的想说的话,并收集整理成了纪念册。在参观完王杰纪念馆以后,队员来到了王杰烈士的墓前,回想起王杰烈士的事迹,眼中都含着眼泪,随后在墓前低头默哀,表达心中对烈士的缅怀。队长孙同学在纪念册上写下了“王杰烈士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担当,我们会永远铭记!”
图为团队队员在王杰烈士墓前默哀。孙鹏翔 供图
聆听老兵口述:永不褪色的军魂记忆
为了深入学习、传承红色精神,队员们决定走访退伍老兵,听他们口述红色故事。队员们通过介绍有幸去看望并采访了81岁的铁道兵退伍老兵宋怀良,聆听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故事。
宋老向队员们讲述了他的从军岁月,回忆了入伍时的懵懂和建设铁路时的艰辛。1962年入伍的宋怀良当上了铁道兵,参与了被称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的建设。宋老回忆道:“成昆铁路沿线地形复杂,很多地方都是悬崖峭壁,我们当时就在半山腰搭脚手架施工,脚下就是万丈深渊,物资也很匮乏,经常吃不饱饭。”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退伍老兵。孙鹏翔 供图
队员们注意到宋老残缺的右手拇指。据他回忆,这是铺设枕木时留下的印记。当被队员们问及是否觉得辛苦时,宋老说:“看到现在祖国的铁路发展得这么好,高铁四通八达,那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谈到1965年王杰同志壮烈牺牲时,宋老向队员讲述了当时全连官兵在隧道口召开追悼会的情景。他还补充道,“指导员说,我们每铺一根枕木,都是在延续王杰同志的精神。"
1993年,已经转业的宋怀良又参与了京九铁路的建设。他说:“那时候天气特别冷,零下 15 度,为了抢通关键路段,我带领工人连续作业 36 小时,大家手脚都冻僵了,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宋老口中每一段艰苦的当兵岁月,都是他用行动在诠释英雄的样子。
采访中,宋老多次叮嘱队员们:“你们青年人现在的生活多好啊,一定要好好读书,掌握知识,文化是做任何事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
精神传承: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此次实践活动后,队员们整理了几个纪念馆共三百余条游客寄语,汇编成《红色寄语纪念册》;将宋怀良等老兵的口述故事整理成文字资料,纳入实践团队红色史料库。队员们表示,纪念馆中的革命物件与老兵的亲身经历,让他们对红色精神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后续将结合专业所学,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让红色精神在青年群体中持续传递。(通讯员 孙鹏翔 邵勇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鹏翔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