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阳光青年”社会实践团队赴文东街道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5 21: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焱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盛夏暑气渐升腾,青春朝气暖人心。”7 月7 日至 7 月 10 日,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阳光青年” 社会实践团队在文东街道的文东社区、文恒社区、和平路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且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入社区基层,聚焦老年群体需求,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温暖人心的篇章,为社区治理与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深扎基层:调研为笔,勾勒银龄生活图景

在和平路社区,实践团队分组走访老年居民家庭,在社区网格员的协助下,与老人们促膝长谈,细致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社区参与、健康状况及精神文化需求,并记录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调研发现,许多老人仅能使用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难以享受数字化便利,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外出购物、就医等日常活动也面临诸多不便。

与社区老党员的深入交流成为实践的重要收获。那些褪色的老照片记录着峥嵘岁月,沙哑的嗓音中饱含赤子之心,青年学子在聆听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深刻领悟了“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走访过程中,队员们还贴心地为老人普及防暑降温知识,叮嘱极端天气下的安全防护,让关怀融入点滴细节。此外,团队还与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展开座谈,学习基层治理的先进经验,汲取社区服务体系的宝贵智慧。

银龄课堂:青春赋能,点亮暮年幸福日常

在文东、文恒社区,“阳光青年”团队开设“银龄课堂”,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提升反诈意识、掌握数字技能,并在手工制作与非遗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

反诈宣传,守护财产安全

在文东社区,团队成员结合典型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社区老人讲解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与防范技巧。“陌生链接不要点,中奖短信莫轻信……”队员们还编排了情景短剧,把诈骗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老人们面前,让大家能更直观地认清骗局的真面目。活动现场分发的防骗手册和印着 “反诈顺口溜” 的小卡片,让这些实用的防诈知识更容易被记住、真正记在心里,为老人们的财产安全织密了一道牢固的“防护网”。

数字教学,跨越时代鸿沟

针对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难题,团队在文恒社区开设短视频剪辑教学课程。团队成员将复杂操作分解为简单步骤,耐心演示素材导入、片段剪辑、字幕添加等功能。老人们或戴上老花镜认真操作,或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在队员们的鼓励和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基本技巧,脸上洋溢着成就感。

巧手养生,一锤一囊寄温情

在手工互动环节,老人们兴致勃勃地学习制作艾草养生锤。从布料包裹到棉绳缠绕,团队成员手把手指导,老人们专注投入。“这锤子敲敲肩膀真舒服!孩子们教得仔细,我们玩得开心!”王奶奶举着成品笑容满面。此外,团队还带领老人制作安神香囊,艾叶、藿香的清香弥漫现场,既弘扬了传统中医药文化,也寄托了青年学子对长者健康的真挚祝福。

非遗体验,传承千年文化

文东、文恒社区的非遗体验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团队成员带领老人们尝试“漆扇”制作和“拓印”技艺,细致讲解操作步骤,并全程协助完成作品。当老人们亲眼见证自己亲手制作的漆扇在水中晕染出独特花纹,或拓印出精美的传统图案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这些活动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从社区网格间传递的民生温度,到银龄课堂上碰撞的代际火花,从反诈宣传中坚守的责任担当,到非遗体验里延续的文化根脉,“阳光青年” 社会实践团队始终以“小切口” 回应 “大需求”,用青春智慧破解养老服务中的 “急难愁盼”。“阳光青年”社会实践团队用行动证明:青春力量可以是跨越数字鸿沟的“摆渡船”,也可以是传承文化根脉的“接力棒”。

这场盛夏的相遇,不仅是青春力量与银发岁月的双向奔赴,更映照出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未来,“阳光青年”社会实践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总结经验、优化服务模式,持续聚焦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将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科技助老深度融合,扩大服务覆盖面,努力成为连接青年力量与老年群体的坚实桥梁,为更多社区的老年居民送去温暖与关怀。

通讯员:王焱 孔梦歌

指导老师:张蕾

新闻来源: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阳光青年社会实践团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焱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