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领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的重大意义,激励青年学子投身母亲河保护伟业,7月5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河青年护卫团”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河南省南水北调博物馆,探寻调水工程的科技密码,感悟生态保护的时代使命。
博物馆内,“长渠缀珍”展区格外引人关注,通过参观展览以及工作人员的讲解,实践队员认识到“长渠缀珍”以文物为珠,以水渠为链,既实证了中原文明连续性,又凸显了工程与文保的共生智慧。让公众在清水北送的当代奇迹中,读懂土地之下的中国。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博物馆内展区文物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南水北调的历史背景
随后,指导老师赫英杰为实践队员讲述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践队员认真观摩博物馆内陈列的图文展板、出土文物等珍贵资料。通过老师的讲解与实物观察,实践队员学习到文物保护如何与大型工程建设实现“双线并行”。
图为实践队员在听指导老师讲解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
在博物馆专题展区,南水北调工程如何与黄河治理保护战略形成协同效应,成为队员们热烈探讨的焦点。巨型工程沙盘前,穿黄工程等关键节点的精巧设计与攻坚克难历程,让队员们对“国之重器”背后的科技力量与奉献精神肃然起敬。“科学统筹、拼搏奉献”的工程精神与当代青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紧密相连,点燃了队员们“守护母亲河,青年当有为”的澎湃激情。
实践队还在博物馆广场开展了主题宣传和水利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问卷调查活动,结合博物馆展品案例,讲解调水工程与黄河生态保护的密切关系,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和参与生态保护。
图为实践队员邀请游客填写调查问卷
图为实践队员邀请工作人员填写调查问卷
图为实践队员在南水北调博物馆合照
南水北调博物馆的实践之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丰盈,更是一次初心的砥砺。通过实地探访,实践队员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工程沿线的文物抢救故事,了解黄河流域“水利与文明共生”的历史逻辑,开展水利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问卷调查,以脚步丈量国脉,以赤诚感悟担当。他们从世纪工程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必将化为护卫黄河的坚定行动,在新时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征程中,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