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垄上助农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两场直播实践,不仅创下销售额突破5000元的亮眼成绩,更通过“青年智慧+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宣传探索出可复制的新范式。
创新“校地协同”叙事,让乡土故事“破圈”传播
活动以“惠农‘e’网通,稷风传乡韵”为主题,将直播带货与乡村文化传播紧密结合。通过大学生实地考察养殖场、种植基地,记录生态鸭蛋的品质检测流程与甜玉米的生长周期,转化为“生态养殖日志”“田间采摘故事”等短视频内容。这种“亲身经历+专业背书”的方式,既让“现剥现吃”“柴火灶煮鸭蛋”等生活化场景直观呈现农产品优势,又通过“镜头记录乡韵”的模式,将下原镇的乡土资源转化为具有传播力的文化符号,实现了“农产品销售与乡村文化传播双赢”。
构建“短期带货+长期赋能”闭环,彰显高校社会责任
社会实践不仅聚焦两场直播的销量突破(首场1875.3元、第二场3160元),更突出活动对农户的长效赋能。团队联合村委开展“农业普法进田间”活动,讲解合规经营法律知识;针对中老年农户开设“手机直播入门”小课堂,手把手教学设备调试、话术编写等技能。这种“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实践,是“校地协同助农”的典型案例,既展现高校服务地方的担当,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农户自主运营+大学生专业支持”的可持续模式参考。
凝聚青春助农共识,激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通过“大学生推介官+本土网红”的组合,活动成功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大学生“汗水浸透衣衫、手掌磨红痕”的劳动故事被制作成直播素材,网红“吴苏农”用方言互动拉近距离,直播间互动量突破1000人次。“青年返家乡、数字兴乡村”的生动图景,不仅强化了公众对“直播助农不是流量变现,而是青春担当”的认知,更激励更多大学生以专业所长投身基层,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此次社会实践将一场校园实践活动升华为“数字技术下沉乡村”的时代命题,既为农产品打开销路,更让“乡村振兴需要青年智慧”的理念深入人心。
文:范栩铖 马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依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