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行动,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及乡村教育帮扶工作,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组织“光耀岐童”突击队于2025年7月6日赴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长岐镇,开展以“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共筑长岐美好未来”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这支实践团队充分依托我院的专业特色,在深入调研当地教育实际需求后,精准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在义务支教方面,团队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量身打造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既有基础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辅导,帮助孩子们巩固学业基础;也有美育、体育课程等,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此外,团队还特别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程,通过游戏、交流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自我、调节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在走访慰问环节,实践团队成员走进长岐镇的各个村落,深入了解当地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他们与家长亲切交流,详细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以及面临的困难,并向家长宣传国家助学政策,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意义深远。通过教育赋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在长岐镇的落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扶贫的成效,让更多乡村儿童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活动强化了对青年学子的思想政治引领,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乡村、服务乡村,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团队积极推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搭建了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形成了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强大合力。
▲图为三下乡队员大合照
关键词:长岐镇、教育帮扶、乡村振兴、家校协同
一.实践背景
在国家“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耀岐童”突击队依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文件要求及学校2025年帮扶工作规划,深入长岐镇,针对当地教育发展现状、国家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等核心维度开展实地调研,推动“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本次活动延续往年工作基础,将服务区域锁定于茂名市化州市长岐镇,团队主动与当地政府开展情况沟通及工作对接,并联合义教帮扶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地方资源整合。值此七月,团队深入乡村一线,践行服务与奉献宗旨,以实际行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二.实践目的
1.关怀当地未成年人心理,弘扬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
2.促进化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乡村振兴培育时代新人,为乡村治理凝聚强大正能量。
3.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乡村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实践团队
实践团队由15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涵盖了电子科学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团队配备了两名指导老师,为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和实践保障。
四.实践内容
文化之光耀岐童
开展自然科普类课程,通过揭示自然规律与生活现象的科学原理,激发孩子对未知的探索欲,培养理性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
化学课:首课以 “生活中的化学” 为主题,引导学生发现水、空气、食物变化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第二课聚焦 “烟花制作原理”,详细讲解燃烧反应、不同金属盐的焰色反应(如钠元素呈现黄色、锶元素呈现红色)及氧化剂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节日烟花背后的化学知识,实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连接。
地理科学课:通过身边的溪流、高山、海洋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山河塑造的奥秘,调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推动学生从 “知识输入” 向 “能力培养” 进阶。
地球与地理科普课:采用从大世界到小区域的层层深入方式,先介绍七大洲与五大洋的地理位置、历史与故事;再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民族特征等基本知识;最后聚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合视频介绍其人文、美景与地形特点,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知识,课堂氛围活跃。
光学科普课:从生活中的光现象引入,介绍光源的定义及常见分类,讲解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以及光的折射、反射现象,同时介绍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光学知识,培养对物理学、光学的兴趣。
日常光电传感应用科普课:以日常中的光电感应门等物件为切入点,阐述其工作原理;通过手电筒开展 “小剧场” 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深入了解光电传感装置的工作机制;最后讲解日常光电传感应用的注意事项,普及物理知识,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生物科普课:借助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沙漠中的骆驼、高空中的老鹰等生物如何适应独特生存环境,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生物会通过改变自身形态或行为适应环境,环境也会对生物产生影响,还探讨了蚯蚓松土等生物改变环境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数学课:围绕数学基础知识展开,并进行适当延伸拓展。先讲解角的定义、分类(直角、锐角、钝角)及单位制度,以角的单位为切入点,介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还特别说明光年是长度单位而非时间单位;接着在学生熟悉加法运算的基础上,传授等差数列求和技巧,增强学生对运算规律的掌握和数字敏感度;最后组织 24 点数学游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为小朋友们在认真上课
开展人文社科课程,以多元知识拓宽认知边界,借文化、历史与思辨活动培育人文素养,提升孩子的综合认知与表达沟通能力
历史课:开设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课程。古代史从盘古开天讲到唐宋繁华,通过简笔画勾勒兵马俑和故宫,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展现出丰富的知识储备;近代史借助泛黄的老照片,从鸦片战争讲到新中国成立,课堂上学生提问不断,课后仍持续追问,体现出对历史的浓厚热忱。
英语课:涵盖日常用语及季节天气词汇,同步引入音标(如 /e/ 对应 “一指微笑”、/æ/ 对应 “三指咧笑” 等)和自然拼读知识,旨在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灵活记单词和拼读单词的方法,课堂上学生积极互动、踊跃发言。
语文课:第一节围绕 “什么是语文” 及 “为什么学语文” 展开交流,以经典诗词赏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超越对语文作为语言工具的认知,初步体悟其作为情感体验与抒发载体的深层意义;第二节以 “思辨” 为核心,通过区分事实与观点、解析陶渊明生平事例、组织小型辩论赛及观看辩论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事物的多面性,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积极表达。
开展艺术素养课程,通过艺术形式的感知与实践,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释放创造力与表现力,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美育课:讲解流行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基础理论知识,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两者区别 —— 流行唱法如同平时说话的自然状态,美声唱法则像打哈欠时的发声感觉;通过展示不同歌手的演唱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两种唱法的声音特点;还简单解释呼吸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把手放在腹部感受呼吸时的起伏,结合简单发声练习帮助学生体会相关概念,学生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演示。
协作之光耀岐童
1.在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共同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大家一同在运动场上挥拍竞技,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除了球类运动,大家还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在轻松愉悦的互动中分享快乐、传递温暖。这些课外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得到了放松,更在无形中拉近了团队与孩子们的距离。在并肩运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也认识到了其他学校的同龄人,与他们一起运动,成为好朋友。团队成员也借此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兴趣与想法。
2.在课程最后一天,团队成员和孩子们共同开展了教室环境清理工作。活动中,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合理分工、协同配合,使教室再次变得干净整洁。此次集体清扫在实践层面深化了 “劳动教育” 的内涵: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深刻理解了 “分工协作” 的高效性,培养了爱护环境、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在共同劳动中进一步拉近了距离,建立了互信互助的融洽关系,也让 “劳动创造美、协作成就高效” 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
关怀之光耀岐童
1.开展心理互动课,从心理知识中的两个主要方面表达情绪和自我认知切入,通过绘画,做游戏以及动画片的方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主动探究、感知知识,实现了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课堂上,学生们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积极主动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整堂课氛围活跃而轻松融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心理课堂,教会他们如何消解烦恼,
2.进行家访活动,团队成员分组走访各个学生家庭。通过与家长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日常表现及家庭学习环境,同时向家长系统宣传国家现行的各项助学政策,包括资助范围、申请条件、办理流程等核心内容,确保政策信息传递到位。针对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疑问,团队成员结合实际情况耐心解答,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助力家长更好地理解教育政策、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营造更优环境。
▲图为队员们与家访家庭合照
五.实践成果
知识学习与兴趣培养:通过自然科普类课程,孩子们了解了化学、地理、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的基础及应用知识,如化学中的焰色反应、地理中的地表形态塑造、光学原理等,激发了对各学科的探索欲。
人文素养与能力提升:人文社科课程让学生掌握了历史、英语、语文等知识,尤其是语文课通过思辨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表达与质疑能力;艺
术课程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与表现能力。
协作与劳动意识强化:课外活动拉近了团队与学生、学生之间的距离;集体清扫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分工协作的高效,培养了爱护环境、尊重劳动的意识。
关怀服务落实到位:心理课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情绪;家访活动让家长了解了助学政策,解决了教育困惑,促进了家校协同。
六.实践感悟
1.乡村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实践调研中,团队成员观察到乡村发展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教育学段衔接存在断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现实挑战,这些情况凸显了乡村发展对社会关注度与支持力度的迫切需求。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团队成员 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力量的责任与使命。
2.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团队协作层面,成员间展现出高度的协同默契,分工体系清晰明确,各岗位人员均能恪守职责、高效履职,团队内部人际关系和谐融洽。面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及常规性风险点,团队能够迅速响应、及时沟通,通过前瞻性的问询与干预,有效规避潜在安全隐患。
3.实践中的情感联结和积极参与:在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家长群体展现出热忱友善的态度,对义务支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同时,支教团队与学生之间构建了深厚的情感联结。此外,学生们在课堂参与中态度积极主动,对于家访活动也展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七.实践总结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通过义务支教与走访调研,团队成员不仅为当地注入了教育帮扶的实际效能,更在与家长的默契协作、与孩子的情感联结中,真切感受到基层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团队成员在分工协作应对突发状况、深入一线了解乡村现状的过程中,实现了实践能力与责任意识的双重提升。但我们深知,乡村振兴绝非一蹴而就,教育帮扶更需久久为功。此次实践仅是响应“教育公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微小起点。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乡村基础教育发展,以更专业的素养参与社会实践,让个体成长与国家战略同频;同时也期待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关注乡村、服务乡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智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