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农学院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青春助力农业发展” 团队深入十六团十六连,实地调研连队探索的多种特色种植模式,探寻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实践价值与目标方向。
▲小麦收割后复播食葵的田间景象
在田间地头,服务团成员看到小麦收割后,土地上已迅速复播食葵。连队技术员介绍,这种种植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夏秋季节的土地空闲期与光热资源,在保障小麦收成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季食葵种植,有效提升土地的年产出量,为职工带来更多经济收益。
▲小麦收割后复播食葵的田间景象
走进吊干杏园,成员们观察到了 “杏树 + 贝贝南瓜” 的间作景象。技术员解释,此举是对林下空间的高效利用:杏树的遮荫能为南瓜果实遮挡强光,减少日灼现象;而南瓜的蔓叶覆盖地面,又能抑制杂草生长,显著降低除草所需的人力与成本,形成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当地负责人讲解连队建设规划
服务团还了解到,部分棉田正在试验间作 “恐龙蛋” 幼树的模式。这一尝试的直接目的是兼顾短期与长期效益 —— 既保障当年棉花种植的经济收入,又能借助棉田空间培育果树产业,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夏季棉株生长旺盛,还能为幼树提供适度遮荫,助力其健康生长。
▲当地负责人介绍棉花间作 “恐龙蛋” 幼树的试验场景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十六连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高效、可持续种植方式的努力。这些模式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拓宽职工增收渠道、降低农业管理成本。此次实践也让团队成员将专业知识与田间实践相结合,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乡村农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撰文 | 陆恩泽 李亚鹏
图片 | 王宇嫣 张欣欣
一审 | 李虎强
二审 | 肖雨
三审 | 王宇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亚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