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司马腾 郭理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蒲公英助学志愿服务队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长智镇后七步学校,为乡村学子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利科普+》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趣味讲解、互动实验和影像展示,支教老师们以小浪底、三峡、三门峡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为窗口,向孩子们展现了祖国江河治理的壮阔画卷,在幼小心田播撒下知水、爱水、护水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队员讲解地上悬河的原理 通讯员郭理想 供图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吗?”青风老师的提问拉开了课堂序幕。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地上悬河”的形成原理,实践队员用动画短片和泥沙沉降实验,生动诠释了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自然特性。当屏幕上播放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的震撼画面时,四年级学生惊叹道:“原来‘人造洪峰’能像大扫帚一样冲走泥沙!”
在“黄河水利工程连连看”游戏中,孩子们分组匹配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工程的功能与地理位置。青风老师介绍:“我们特意选取了黄河流域的梯级开发案例,让孩子们理解水利工程如何像‘水电梯’一样实现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效益。”课后,孩子们用彩笔绘出心中的“未来黄河”,有的设计了“智能清淤机器人”,有的幻想在河底建造“生态隧道”,稚嫩的笔触中跃动着科学思维的火花。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学生讲解三峡大坝 通讯员郭理想 供图
“三峡大坝的高度相当于100层楼,库容可容纳4.6万个西湖的水量。”小悦老师用生活化比喻解析三峡工程的规模之最。通过对比世界著名水电站的发电量数据,孩子们直观感受到“西电东送”战略如何点亮半个中国。最热烈的讨论发生在“船过三峡”模拟环节。老师们用积木搭建五级船闸模型,倒入清水演示船舶“爬楼梯”的全过程。“大船需耗时4小时翻越大坝,相当于乘坐高铁从郑州到北京的时间。”五年级学生小凡的比喻引得满堂欢笑。支教团队还播放了中华鲟洄游监测影像,强调水利工程中“鱼道”、“生态流量”等环保设计,深化孩子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解。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学生讲解小浪底水利枢纽 通讯员郭理想 供图 “大家知道吗?我们开封的黄河安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的小浪底水利枢纽。"青风老师指着黄河沙盘上标注的小浪底位置说道。通过播放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实况视频,孩子们看到浑浊的黄河水在工程调控下变得清澈,纷纷发出惊叹。 在“小浪底工程师"模拟游戏中,学生们分组扮演水文监测、发电调度、防洪指挥等角色,共同应对“暴雨来袭"、“泥沙淤积"等挑战。“我们组决定先泄洪保大坝安全,再慢慢排沙!"四年级学生阿伟的决策赢得同学和老师们的点赞。青风老师特别强调:“小浪底每年调水调沙期间,都会为下游鱼类安排‘生态窗口期',这就是工程建设中的生态智慧。” 图为实践队队员带学生认识灌渠 通讯员郭理想 供图 “同学们知道咱们通许县的麦田是怎么喝上黄河水的吗?"实践队员展开一幅灌区示意图,从渠首闸门到田间毛渠,用红笔勾勒出水流轨迹。通过对比旱作农田与灌区庄稼的长势照片,孩子们直观理解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实践队员特别介绍了红旗渠精神,当播放当代建设者在悬崖绝壁开凿水渠的影像时,五年级学生小萌动情地说:“原来每一滴水到田里都要闯过这么多‘关卡'"。 图为同学们在观看动画展示大坝基本结构 通讯员郭理想 供图 “同学们知道大坝是怎么建成的吗?"小悦老师用积木搭建了一个简易大坝模型,向孩子们介绍大坝的基本结构。“大坝主要分为坝体、泄洪道和导流洞三大部分。"她指着模型解释道:“坝体就像一堵坚固的墙,用来拦住河水;泄洪道是大坝的‘安全阀',当水位过高时可以开闸放水;导流洞则是在建设期间用来引导河水的通道。" 通过动画演示,孩子们了解到重力坝、拱坝、土石坝等不同类型大坝的特点。“三峡大坝是重力坝,靠自身重量来抵抗水的压力;小浪底大坝是土石坝,用当地材料建造更经济。"实践队员还特别强调了大坝建设中“截流"这一关键环节,当播放建设者投掷混凝土四面体封堵龙口的画面时,孩子们都屏住了呼吸。 图为实践队队员和学生合影 通讯员郭理想 供图 从九曲黄河到阡陌纵横,从大国重器到田间水渠,这场跨越时空的水利之旅在孩子们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当孩子们抚摸着实践团队带来的闸门模型,认真记录“节水三字经"时,知水爱水的种子已悄然生根。在这所豫东平原的乡村小学,新时代水利精神正通过青春的力量薪火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司马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