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蔡楠)为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增强青年学子对岭南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意识,7月22日,佛山大学百千万突击队青衿致远实践队走进清远英德市英德博物馆,通过参观主题展厅、聆听专业讲解、访谈馆内工作人员及游客调研,实践队成员沉浸式感受英德历史文脉,以青春视角记录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图为英德博物馆外景
当日 15 时,实践队在英德博物馆专业讲解员引导下,进入革命史主题展厅。该展厅以历史时间轴为纵向脉络,以史实类别为横向框架,通过文献实物、场景复原、影像资料等多元载体,系统呈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德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完整勾勒出当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农民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奋斗轨迹。
图为馆内雕像展品
在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中,实践队成员逐一了解英德革命史的关键史实与重要节点。据介绍,展厅通过 “英德农民运动兴起(1924-1927)”“粤北抗战中的英德力量(1939-1945)”“解放英德战役(1949)” 等核心单元,完整构建了当地革命历程的叙事框架。其中,1926年英德县农民协会成立的原始文献尤为引人注目,这份泛黄的档案详细记录了协会的组织架构——设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及秘书、宣传、组织等职能部门,明确了“减租减息、保障农民权益”的斗争纲领,成为研究岭南地区农民运动制度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证据。抗日战争时期展区陈列的步枪、手榴弹等武器实物,虽历经八十余载风雨侵蚀,金属表面已锈迹斑斑,但仍能清晰辨认出制造年份与使用痕迹,直观印证了英德民众踊跃参与粤北会战、以地方力量支援全国抗战的历史事实。而一组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地日记,以游击队员的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行军作战、群众动员等日常场景,为还原革命时期的基层实践提供了鲜活样本。
实践队成员驻足于场景复原雕塑前,结合展板中的历史照片与文物说明,深入理解革命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队员们驻足十八勇士雕像前,凝视着群像坚毅的神情与持枪冲锋的姿态,历史细节与讲解声交织,革命者的热血与牺牲仿佛穿透时空,让青春面庞写满敬仰与沉思。
图为工作人员为实践队队员进行讲解
随后,实践队就红色教育开展路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机制等议题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访谈。据馆方介绍,英德博物馆以革命史展厅为核心阵地,持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常态化接待中小学研学团队、定期举办红色故事宣讲会等多元形式,构建起系统化的社会教育体系,有效推动革命文化从展馆陈列向社会传播延伸。
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革命史展厅作为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青少年历史认知培育与民族精神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拓展文化传播效能,馆方正稳步推进展厅内容更新与形式创新,通过策划主题性系列展览、优化展陈叙事方式等举措,增强展览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旨在让更多社会公众走进博物馆,感受革命历史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
工作人员强调,革命文化的传承需要兼顾历史真实性与时代传播性,唯有如此,才能让革命历史的深厚底蕴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时代价值,进而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走进博物馆,主动了解并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实践中。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为客观掌握公众对英德革命历史的认知程度与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实践队在展厅内开展随机抽样调查。调研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涵盖青少年、中年、老年及外来游客等不同群体。反馈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对“粤北会战”等本地重要革命事件有基本了解,青少年学生表示,通过展品直观了解本地革命先辈的斗争历程;中老年受访者则认为,展厅对革命历史的呈现有助于年轻一代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实践队对调研结果进行分类统计,为分析红色文化传播效果提供基础数据。
图为实践队队员开展问卷调查
此次参观英德博物馆实践,青矜致远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调研,掌握了英德革命史及红色教育现状,收集的资料为相关研究提供实证素材。队员深化对革命文化遗产保护与青年教育结合的理解,为后续研究及高校学子参与红色传播积累了经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靳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