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医学院“古韵中医”志愿服务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3 23: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付祥恩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 月 15 日至20 日,成都医学院 “ 古韵中医 ” 志愿服务团奔赴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以 “ 焕新非遗传承,赓续红色血脉 ” 为主题,开展暑期 “ 三下乡 ”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红色研学、非遗探访、健康宣教、儿童关爱等形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团队在红军长征纪念园前合影。徐言语 供图

寻访红色足迹,筑牢信仰之基

实践团首站走进石厢子会议旧址及中央红军长征纪念园。斑驳墙垣、简陋陈设,无声诉说着1935 年 2 月 5 日石厢子会议的历史分量 —— 这次会议确立了 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图为崖壁上的弹孔。徐言语 供图 

在鸡鸣三省大峡谷红色教育基地,32.25 米高的 “ 旭日东升 ” 纪念碑巍然矗立。崖壁上清晰可见的弹孔,记录着红军四渡赤水时的英勇激战。水潦彝族乡 90 岁高龄的苗族婆婆熊子英动情回忆: “ 红军来了,打地主分田地,我们才敢回家安睡! ” 一段口述史,让抽象的历史化作具象的温情,也让 “ 人民军队为人民 ” 的信念根植青年心间。

图为采访苗族婆婆熊子英。徐言语 供图

守护文化根脉,焕新非遗传承

在水潦彝族乡水潦村,苗族婆婆杨家凤现场展示手工苗绣,即兴吟唱古调苗歌《十五的月亮》。她忧心地说: “机器刺绣代替了手工,年轻人不愿学苗绣、吹芦笙。”团队成员用影像记录纹样符号,探讨数字化保存与文创开发路径,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图为采访苗族婆婆杨家凤。徐言语 供图

在彝族唢呐非遗传承人张安财、张定国父子家中,一场技艺盛宴精彩上演。父子俩身着彝族盛装,以自制唢呐奏响敬酒歌、迎亲曲。 “我是乡里最年轻的唢呐传承人,已四十多岁仍未收徒。”张定国的隐忧让团队深思,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在暑假结束返校后,依托短视频平台与校园非遗课程,帮助父子俩把唢呐的声音传得更远。

图为非遗传承人吹唢呐。徐言语 供图

深耕乡村课堂,传承红医星火

在叙永县堰塘村的乡村课堂里, 实践团 宣讲员唐嘉悦把 “ 入队、入团、入党 ” 讲成孩子们听得懂的 “ 人生三部曲 ” ,赵湘蹲在地上示范海姆立克急救法,孩子们轮流在模型上按压;杨璧榕领着他们拼 “ 心愿拼图 ” ,一个小男孩写下 “ 爸爸妈妈常回家看看 ” ,队员便把铅笔、便签和一句悄悄话塞进他的书包 —— 红色故事、急救技能和一点温暖,就这样一起留在了堰塘村。

图为宣讲党团知识。徐言语 供图

图为小朋友写的便签纸。徐言语 供图 

青春践使命,沃土写担当,从红色圣地到田间地头,从非遗院落到童趣课堂, “ 古韵中医 ” 志愿服务团将延续此次实践成果,助力非遗技艺传承 , 赓续红色血脉, 让 革命精神滋养青年担当。 “ 知行合一,挺膺担当 。 ” 是 这支青年队伍 的 誓言 , 团队成员将 在志愿服务的壮阔征程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答卷。

图为团队结束宣讲后的合照。徐言语 供图

撰文 | 杨璧榕

图片 | 邓杨奕 徐言语

一审 |  杨浩

二审 | 周彦宏

三审 | 吴培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付祥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