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何威衡 吴博伟)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枧坝镇的青山绿水间,重庆移通学院远景学院“枫桥”星火实践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已近尾声。2025年7月16日,实践团与黄鱼村村委在综治中心召开总结交流会,回顾数日实践历程,分享所见所闻所感,以真诚的对话为此次乡村实践画上圆满句号。
▲实践团成员来到会议场地
▲实践团成员开始总结会
青山绿水入怀抱乡土情怀初扎根
初抵黄鱼村,连绵起伏的青山如绿色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清澈溪流蜿蜒穿村,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古朴民居。跟随村民下地劳作,肌肤与土地相亲,汗水滴入泥土,才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分量。在敬老院中看望孤寡老人时,老人紧握我们的手,那布满岁月刻痕却传递着无限温暖的手掌,无声诉说着乡村特有的坚韧与温情。这让“乡土中国”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而化作眼前可感可触的生活图景,悄然在我们年轻的心田种下对乡村深沉眷恋的种子。
诗意栖居非虚言文化薪火照心田
绥阳作为声名远播的“中国诗乡”,其诗文化底蕴在黄鱼村得到生动体现。村中文化墙上的诗句、村民随口吟诵的质朴歌谣,无不流淌着诗意的芬芳。当充满想象力的诗句从乡亲们口中流淌出来时,那份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诗意创造,让实践团真切感受到诗歌并非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根植于泥土、生长于日常的精神之花。一位老党员于黄昏庭院中为实践团诵读他记录农事与感怀的旧体诗作,爽朗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里承载着对土地的挚爱与生命的智慧。
▲黄鱼村刘书记分享感受
▲实践团成员给书记写的感受信
总结会上悟成长青春当为乡土燃
总结会上,大家纷纷敞开心扉,分享触动心弦的瞬间与成长体悟:“吴阿姨为留守儿童建造的“儿童之家”是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情与呵护,她的善良和热情让我们敬佩。”“拥有几万亩方竹林的老板跟实践团讲述创业初心,话语朴实却字字铿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不为别的,就为咱们村的振兴,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他将军人的坚韧注入产业发展,将共同富裕的信念化为具体行动。看着他与村民一同劳作的场景,实践团体悟到乡村振兴最坚实的脊梁,正是这些有情怀、有担当的带头人。他们正生动诠释着‘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乡村温度与力量。”
谈及乡村发展的未来,刘书记说:“黄鱼村的进步,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力。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愿意走进乡村、了解乡村,我们特别欣慰。乡村振兴需要‘新鲜血液’,希望你们常来看看,见证黄鱼村的新变化,也希望你们在未来也能投身到基层治理和乡村建设中。”
言语之间,是认知的深化,是情感的升华,更是责任的觉醒。实践团深刻认识到,黄鱼村的“示范”意义,不仅在于其整洁的村容、发展的产业,更在于那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宝贵实践。这次实践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与面临的现实挑战,也照见了实践团成员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与实践能力的短板。如何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振兴乡村的切实力量,成为总结会后成员们心头沉甸甸的课题。
▲实践团成员分享感受
诗乡黄鱼村的实践之旅虽暂告段落,但实践团成员的青春历练才刚启程。从黄鱼村带回的不只是相册里定格的山水美景,更有沉淀于心的乡土深情与肩头自觉的责任担当。成员们将铭记这方土地的馈赠,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淬炼成钢、绽放光华。黄鱼村的青山绿水,终将成为实践团成员青春履历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激励着他们以更坚实的步伐,奔向国家与民族最需要的地方。
▲实践团成员写的感谢信
▲分享会大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熊浦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