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下,积极响应党对青年投身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教育的号召,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薪火相传”社会实践团奔赴罗仙小学,开展了为期十天的支教活动。7月17日,支教活动迎来了尾声,实践团成员用篮球课的热血、剪纸课的匠心和绘画课的启迪,为孩子们带来了难忘的学习体验。
(篮球课全体成员留影 葛雪语摄)
清晨,篮球场上充满活力。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进行热身运动,从基础的运球、传球,到难度稍高的投篮、三步上篮,耐心示范。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学习,汗水湿透了衣衫。三年级的一个小男孩原本性格内向,在篮球课上,他逐渐变得开朗,主动与小伙伴们组队练习,还勇敢地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进步。他说:“我喜欢篮球,它让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篮球课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体魄,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剪纸课孩子们争先向孩子们展示课堂成果 葛雪语摄)
剪纸课为孩子们打开了传统艺术的大门。教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纸和剪刀,实践团成员向孩子们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随后手把手教他们折叠、裁剪。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一会儿,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便诞生了:有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有寓意吉祥的花朵,还有充满童趣的人物形象。五年级的孩子们剪出了一幅“福满校园”,他们兴奋地说:“我们要把这个送给老师,感谢他们这十天的陪伴。”
(绘画课课堂展示 葛雪语摄)
绘画课的主题是“发现自己,接纳自己”。实践团成员鼓励孩子们画出心中真实的自己,包括那些被认为是缺点的地方。一开始,孩子们有些犹豫,但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纷纷拿起画笔。有一个小孩觉得自己有点胖,便画了一个胖胖但笑容灿烂的自己,还在旁边写道:“虽然我胖,但我很健康,我喜欢这样的自己。”通过绘画,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学会了正视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十天前,我们带着教案走进这所乡村小学,想为孩子们播撒一点光;十天后,是孩子们用纯真与热情,让我们读懂了“三下乡”的意义——所谓薪火相传,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在彼此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这份温暖的支持与诚挚的认可,化作了一封沉甸甸的致谢函来代表罗仙村村委会对我们的褒奖:
(罗仙村村民委员会致谢函)
捧着这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实践团成员们心中暖流涌动,更感责任重大。这份来自罗仙村委员会和全体村民的肯定,是对我们十天辛勤付出的最高褒奖,它如同一簇炽热的火苗,点燃了我们心中更持久的热情。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引导,都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真实的印记,为乡村带来了切实的改变。这份认可,不仅让我们倍感光荣,更坚定了我们持续投身乡村教育振兴事业的信念。
返程的车窗外,罗仙小学的身影渐渐远去,但那些奔跑的脚印、剪纸的纹路、画笔的色彩,早已刻进记忆里,成为我们青春里最珍贵的勋章。未来,“薪火相传”社会实践团也会将这份表彰当作新的起点,继续践行使命,进一步优化支教内容,拓展课程体系,为罗仙村乃至更多乡村的孩子们带去更优质的教育和更广阔的视野为乡村教育贡献更多的力量,让知识的火种在乡村大地持续燃烧。
文字 | 秦会湘
图片 | 葛雪语
指导老师 | 刘坤钊 兰婷
编辑 | 秦会湘
初审 | 王姝娴
复审 | 董嘉慧
终审 | 刘坤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董嘉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