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历史文化脉络,传承精神基因,增强新时代青年使命感,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小分队走进非议展销区。此行中,非遗展销区的探访成为队员们近距离触摸传统文化、感受传承力量的重要实践节点,大家期待在指尖与文脉的交汇中,读懂非遗技艺背后的历史密码与时代价值。
▲图为实践小分队成员合影
非遗展销区紧邻纪念馆,集中展示了当地富有特色的非遗项目及相关产品。展销区内,平山民间剪纸、黑陶制作、布艺刺绣等非遗技艺的成品有序陈列,既有以“团结之花”为主题的剪纸作品,体现着地方精神;也有融入光禄山历史元素的黑陶器具,壶身雕刻的山体轮廓与历史遗迹轮廓相呼应;还有以“敕造金紫光禄大夫祠”字样为装饰的布艺荷包等,展现着非遗与地方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结。
▲图为非遗展销区“团结之花”雕塑
实践小分队在展销区细致观察非遗作品的工艺细节,结合史料记载探寻技艺与历史的关联。在系列木雕前,队员们驻足研究木雕的纹理与造型,从老槐根的自然肌理中,读懂选材与当地生态的紧密联系;从李从珂放羊场景的刀刻力度里,体会匠人对历史场景的理解与还原。在布贴画展区,队员们注意到,这些作品用的土布和史料里记载的“平山土布支前”布料质感很像,都是沿用传统方法纺的线,传统手艺就这样自然地和当下的时代气息结合在了一起。
▲图为非遗展销区雕塑
通过探访,实践小分队深刻体会到:非遗绝非孤立的技艺留存,而是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交织共生的鲜活载体,每一件作品都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纽带,老手艺藏着千年记忆,新表达映照着当代精神底色。这种“让历史可触、让文化可感”的传承,让队员们明白青年传承不是简单复刻,而是要在理解中创新,让古老智慧融入时代血脉。未来,学院将依托专业特色,策划更多融合历史探访、技艺体验与创新实践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佳如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