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近日,由广东财经大学学工部指导、少数民族学子参与的“遗”脉相承实践团前往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探寻非遗美食“鸡煲蟹”的独特魅力。成员们用镜头记录下鸡煲蟹制作的全过程,广泛推广南粤非遗文化、倾力打造系列宣传片,助力中华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实践成员大合照)
鸡煲蟹工艺解密:西江馈赠的味觉叙事
在西江边上的菜馆艇上人家,实践团成员全程跟拍了鸡煲蟹的匠心制作。厨师精选西江当日现捞的毛蟹,搭配本地的走地鸡,肌肉纹理紧实尽显食材本味。处理食材时,毛蟹去腮斩件的利落、鸡肉以盐与酱油腌制的讲究,“与新疆手抓饭泡米时对‘时间入味’的执着异曲同工”,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同学感叹道。蟹汁捞饭是最地道的吃法。当金黄汤汁裹住蟹肉与鸡肉时,这道融合西江灵气与土地馈赠的佳肴,宛如岭南版“大盘鸡”,以“汁捞饭”的烟火气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
(“遗”脉相承实践团成员在拍摄非遗美食鸡煲蟹的制作过程)
饮食文化深挖掘:从灶台到民俗的传承密码
鸡煲蟹不仅是味觉盛宴,更凝结着白坭人“以江为家”的生存智慧。菜馆内陈列的西江捕鱼工具、龙舟造型的餐厅摆件,将水乡生活印记自然融入餐饮空间——龙头雕刻的鳞爪间,倒映着渔民“靠江吃江”的百年记忆。
白坭人在龙舟赛后,常以鸡煲蟹这道菜犒劳队员,汤汁收稠时的“咕嘟”声与龙舟鼓点形成奇妙呼应;蟹壳的青与鸡肉的黄,暗合龙舟队服的经典配色。实践团成员还发现,烹饪时“武火攻、文火收”的火候掌控,与龙舟划桨张弛有度的节奏如出一辙,饮食技艺与民俗活动竟暗藏相通的文化韵律。
(艇上人家鸡煲蟹室内全景)
多民族实践共同体:青春力量赋能文化传承
来自维吾尔族的乃皮赛将鸡煲蟹的鲜香类比抓饭的醇厚:“就像我们用羊肉承载草原风味,白坭人用西江毛蟹讲述江河故事”;汉族同学谢思烔则以“大盘鸡焖煮逻辑”解读汤汁收稠技巧;而藏族的旦增达嘎同学从酥油茶“慢火熬煮出层次”的工艺中找到共鸣。”这种跨民族的表达方式,让非遗美食更易触达年轻群体。
(汉族、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一起宣传白坭镇非遗美食鸡煲蟹)
成员们联合演绎鸡煲蟹的宣传视频,让美食成为跨民族交流的媒介。正如实践团负责人肖颖同学所言:“当新疆同学用烤馕文化理解白坭的河鲜智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美食碰撞,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生动演绎。”
(“遗”脉相承实践团成员在拍摄非遗美食鸡煲蟹的制作过程)
从脚本设计到镜头记录,实践团以多元方式激活非遗生命力,他们记录鸡煲蟹从“生存必需”到“文化符号”的演变轨迹。实践团这些多民族年轻身影充当着“文化转译者”的身份,让鸡煲蟹从地域美食升华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记忆,在西江之畔书写着非遗传承的青春答卷。
广东财经大学“遗”脉相承实践团前期已与三水区白坭镇成功结对,成为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该团队将持续通过宣传片拍摄、创新直播推广等方式,聚焦于讲好南粤非遗文化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指导(带队)老师:邵奕翔、符弟、胡培培 通讯员:谢思烔、刘袁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