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搭桥连山海——黎明职业大学“亲情中华·探寻泉州”实践队携手印尼青年共赴文化寻根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14 11: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锦芬   阅读 8.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海丝泉州迎远客,盛夏黎园结新朋。6月底,来自印尼东爪哇省的29名华裔青年跨越山海,回到祖籍地,与黎明职业大学青年大学生结对组建“亲情中华·探寻泉州”泉州-印尼青少年研学实践队,共同开启一段文化之旅、山海之旅、友谊之旅。通过实地走访、技艺体验、文化交流等形式,在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祖籍地的认知,筑牢文化认同根基,为中印尼青年友好交往注入新活力。

实地走访悟根脉,厚植家国情怀

实践队先后赴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元寺、府文庙等文化地标开展实践活动。在海上交通史博物馆,通过“泉州湾宋代海船”“海外贸易文物”等展品,系统学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了解祖辈“下南洋”的历史背景。华侨历史博物馆内,泛黄的侨批、老照片、商号印章等实物史料,让印尼华裔青年直观感受侨胞“根在中华、情系桑梓”的赤子情怀。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供图王舒雨

技艺体验传文脉,强化文化认同

在非遗实践课堂,实践队参与簪花、剪纸、扎染等非遗技艺体验。黎大学子发挥专业优势,现场讲解闽南文化符号的寓意:簪花围的“四季平安”寓意、剪纸中“福”字的吉祥纹样、扎染里“海浪纹”的海丝印记,帮助印尼青年理解文化内涵。 印尼青年更在扎染实践中,特意创作融合中印尼元素的作品:如闽南“出砖入石”建筑纹样和印尼巴迪克布经典图案融合,印尼青年吴同学说:“这是两种文化在我手中的对话。”


图为实践队在泉州蟳埔村体验“簪花围”。供图王舒雨图为实践队员与扎染作品合影。供图王舒雨

互动交流促友谊,搭建沟通桥梁

实践过程中,两地青年共同开展“三个一”主题活动:共学一首中文歌、共做一道家乡菜、共拍一段vlog。在“共做一道家乡菜——闽南传统美食制作”环节,实践队员们合作完成醋肉、芋头饼、四果汤等闽南小吃,活动中欢声笑语不断,饮食文化的交融拉近了心灵距离。实践队同步推进中印尼青少年文化认同调研,梳理归纳印尼华裔青年对祖籍地文化的认知规律与需求反馈,希望为后续侨务工作提供参考。印尼华裔青年普遍表示,通过实践深刻理解了“寻根”的含义,将主动担当文化传播使者,将所学所得带回家乡,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中国、推介泉州,让这份联结跨越山海、持续生长。

图为实践队员制作闽南小吃芋头饼。供图王舒雨

本次“亲情中华·探寻泉州”研学实践活动,通过系统化、沉浸式的实践安排,有效增进了印尼华裔青年对祖籍地的了解和认同,为中印尼人文交流注入新活力,为促进中外友好、传承中华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陈锦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锦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