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科技学院绿浪拾光实践团探秘徐闻:从丝路古港到“菠萝的海”的文化产业对话

发布时间:2025-07-14 10: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邵洁   阅读 4.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5日,湛江科技学院绿浪拾光实践团走进徐闻县,通过探访博物馆、调研菠萝产业,深入触摸这片土地的历史根脉与发展脉动,在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交织中,探寻徐闻的蜕变轨迹。

博物馆里的徐闻印记:石狗传文脉,古物证丝路

徐闻博物馆是位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以汉代建筑特色为风格,重点展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及雷州半岛民俗文化,成为实践团解锁徐闻历史的首站。

▲图为徐闻博物馆大门。 邵洁 供图

走进博物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徐闻石狗展,所展示的石狗有坐着的,有蹲着的,有抬头的……栩栩如生。据介绍,徐闻石狗是雷州半岛特有的民俗文化符号,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百越族群的图腾崇拜,经多民族融合演变至今。徐闻石狗承载了古代先民与自然抗争的信仰,既是守护一方的精神象征,也化作司仪迎宾的文化意象,静静诉说着当地独特的民俗传承。

▲图为馆内展示的徐闻石狗展。 叶金兰 供图

在“海上丝绸之路”展区,斑驳的陶器、锈迹斑斑的古船锚等文物默默矗立。汉代铜器、陶器以及港口历史文献相互印证,清晰勾勒出徐闻港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的重要地位。从昔日商船云集的古老渔港到如今享誉全国的"菠萝的海",徐闻在时代更迭中完成的华丽转身,让实践团成员惊叹不已。

调研透视徐闻菠萝产业:市场青睐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了解徐闻的当下,绕不开菠萝产业这一核心篇章。作为中国菠萝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徐闻被誉为“中国菠萝之乡”,曲界镇更被誉为“中国菠萝第一镇”。每到菠萝成熟季,数十万亩菠萝田在季节里铺就成望不到边的“金色海洋”,不仅撑起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更成为农民增收的核心支柱。为了深入探究菠萝及其产业发展,实践团兵分多路,对徐闻县中心区域与曲界镇居民、商户、种植户等不同人群进行走访,开展实地调研,收集一手信息。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当地商户进行调研采访。 何俊蔚 供图

实践团精心设计了针对性的市场调研问卷。问卷内容涵盖菠萝购买渠道、消费端行为特征、升级路径等多个维度,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调研方法,为后续分析研判和助力曲界镇菠萝产业升级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目前调研显示,90%消费者倾向于超市、水果店等 线下渠道购买菠萝,10-20元价格带最受青睐,打折促销则成为刺激消费的有效手段。尽管77%的受访者知晓“芒果凤梨”,但对菠萝品种的认知仍存在盲区;而72%消费者因口感甜度钟情徐闻曲界菠萝。值得关注的是,菠萝干、罐头等深加工产品及菠萝味饮品在市场上颇受追捧,展现出产业链延伸的广阔空间。

除了问卷调研外,实践团还与当群众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菠萝产业对家庭生活的具体影响。我们了解到在曲界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菠萝,菠萝产业在曲界镇的蓬勃发展,像一根强劲的纽带,把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家乡重新系紧——从田间种植、采摘,到加工、包装、电商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催生出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曾经为生计远赴他乡的劳动力,如今能留在故土照料菠萝田、参与产业分工,不必再与孩子分隔两地。这份“守着土地就能赚钱”的安稳,让许多家庭实现了团聚,也让徐闻的留守儿童数量悄然减少,更多孩子得以在父母的陪伴下,闻着菠萝的香甜长大。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当地居民进行调研采访。叶金兰 供图

从石狗承载的民俗记忆到丝路古港的历史荣光,从田间地头的金色菠萝到产业链上的民生温度,实践团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清晰看到了徐闻的优势与潜力。青年一代唯有扎根这份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产业,方能在乡村振兴中找准发力点——或用创意激活文化遗产,或凭智慧赋能菠萝产业,让青春力量顺着历史脉络生长,助力徐闻在振兴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通讯员:邵洁 谭馨怡 罗冠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邵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