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槐乡耕语·沈丘新程录”社会实践队将目光投向乡村语言生态,深入沈丘县丰产河村,开展了一场扎实深入、贴近地气的普通话使用情况专项调研活动。
他们深知,在一些乡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或较为偏远的地方,方言仍是主要的交流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居民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也对青少年的求学、外出务工等造成了阻碍。带着这样的认知,实践队踏上了征程。抵达乡村后,实践队迅速行动起来,分成多个小组,深入到各个角落。他们手持精心设计的推普宣传单页和专业的调研问卷,走进村寨院落,与村民们亲切交谈。
在一户青砖黛瓦的农家院,队员们帮着老人摘下晾在绳上的豆角,顺势拉开了话匣。阳光下,老人指间的老茧泛着光泽,队员们一边记录,一边观察老人与前来借农具的邻居交流时的语言选择。在村东头的麦田边,几位正在捆麦秆的中年人围坐休息,队员们递上矿泉水,在麦香里了解他们对外出务工时语言沟通的感受。而在村幼儿园门口,接孩子的年轻父母们聚在一起,队员们从孩子的教育聊起,慢慢延伸到对普通话学习的看法。
这些分散在不同场景的调研,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进乡村生活的肌理。队员们不仅关注村民对普通话的主观认知,更注重捕捉那些不经意的语言实践:小卖部老板招呼外来顾客时不自觉切换的口音,村医给外地患者打电话时特意放慢的语速,孩子们在游戏中混用方言与普通话的天真表达……这些细微之处,都被认真记录在调研本上,成为理解乡村语言生态的重要线索。
为了让调研更具深度,队员们专门走访了村两委和乡村学校。在村委会的档案柜前,村干部翻出历年的乡村振兴工作报告,队员们从中梳理出语言推广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数据;在学校的教师办公室,他们翻看孩子们的作业本,从稚嫩的字迹里寻找方言对书面表达的影响。这些来自体制与教育层面的信息,与田野间收集的民间声音相互印证,让调研数据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正午的阳光晒得路面发烫,队员们的调研本已写满大半,纸页边缘沾着泥土和草汁。一位队员蹲在树荫下整理笔记,指尖划过“语言”“交流”“发展” 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忽然意识到:乡村的语言选择,从来都不只是沟通方式的问题,而是与生计、教育、情感紧密交织的生活命题。
傍晚收队时,三个小组汇总资料,厚厚的调研记录铺满了村委会的长条桌。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勾勒出乡村语言的复杂图景:老一辈对乡音的坚守里,藏着对故土的眷恋;中年人学习普通话的努力中,透着对生活的打拼;年轻父母对孩子的语言期待,承载着对未来的向往。这些看似矛盾的态度,实则是乡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的真实写照。
“槐乡耕语”,是要在乡土中耕耘语言的力量;“沈丘新程”,是要用语言搭建振兴的桥梁。队员们捧着沉甸甸的调研资料,脸上带着疲惫却坚定的神情。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数据分析、需求梳理、对策研究,将是更艰巨的任务,但这次深入田野的经历,让他们对“语言助力振兴” 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夜色渐浓,村头的路灯亮起,队员们的身影消失在乡间小路上。而那些记录在纸上的乡村语言故事,终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或许是一份贴合乡村实际的推广建议,或许是一场针对不同群体的语言培训,无论形式如何,都将朝着同一个方向:让乡音与国音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让语言成为连接乡村与世界的纽带,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路上,奏响更嘹亮的发展之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炜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