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科教兴国”战略、助力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佛山大学“智在乡行科兴助学”实践队走进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江海社区,启动“暖流江海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项目。该项目以编程启蒙、科学实验、AI课程等活动为载体,面向社区青少年开展科技启蒙,通过引导其拆解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初步掌握逻辑思维方式,激发编程兴趣,既为青少年成长赋能,更以“教育下沉”实践探索“百千万工程”中城乡资源联动的新路径。
纪律筑基,初心引路
2025年7月7日,“暖流江海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项目开营仪式在社区活动中心举行,热烈而庄重的氛围中,承载着多方对青少年成长的殷切期盼,更彰显了高校与社区协同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决心。
社区活动负责人莫晓杰率先发言,着重强调了活动期间的管理纪律:“无规矩不成方圆,有序的环境是学习成长的基石。希望同学们在实践中遵守纪律、互助友爱,让这个夏天成为安全而充实的成长记忆。”这番话既是对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更是社区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的体现——通过凝聚学校、社区、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指导老师陈彦君的寄语则聚焦“学以致用”:“三下乡实践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的桥梁,更是高校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具体行动。希望队员们扎根社区需求,用编程、科学等技能点亮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实践中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意,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同时,团队队长蔡嘉熙表示,团队带着代码与热情参与活动,目标是让科技知识在社区得到普及与发展,队员们对此表示认同,展现出积极投身实践的态度。孩子们则专注地制作着姓名牌,稚嫩的笔触在卡纸上勾勒出各自的名字,有的还画上了星星、机器人等图案。
最后,全体人员齐聚一堂,一张定格着数十张笑脸的大合照,正式宣告项目启航,也标志着高校与社区协同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又一实践落地。
▲图为“智在乡行科兴助学”队员、指导老师、社区负责人及学生们的合影(李铃铃供图)
从生活到科学,培养思维密码
开营仪式落幕,首堂“逻辑思维启蒙课”随即展开。“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夏天吃冰棒会冒‘白气’?为什么红绿灯要按‘红停绿行’的顺序排列?”主讲老师以生活现象为切入点,配合趣味逻辑动画,瞬间拉近了抽象概念与孩子们的距离。
课堂上,老师结合“过马路看信号灯”“整理书包按大小分类”等生活案例,生动讲解因果逻辑与分类思维:“就像搭积木,先放底座才能堆高塔,生活中的每一步行动都有其底层逻辑。”志愿者们穿梭在课桌间,耐心解答孩子们的疑问。
当讲到“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会怎样”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在互动中理解了“逻辑不仅是知识,更是保护自己的工具”。
“逻辑游戏体验”环节将课堂推向高潮。“数字炸弹”游戏中,孩子们根据提示不断缩小范围,在欢笑中掌握“排除法”;数独格子前,孩子们紧锁眉头推算数字,突然解开谜题时的欢呼此起彼伏。
“原来数学这么好玩!”小朋友兴奋地说,他刚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完成了人生第一道四宫格数独。这种“从生活中来,到应用中去”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初步掌握拆解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逻辑思维,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而这正是社会治理中“人人守序”的基础。
在动手探索中解锁世界奥秘
“哇!气球自己鼓起来了!”科学实验课上,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充满教室。老师以“醋酸与小苏打反应”为主题,带领孩子们探索化学反应的奥秘。
▲图为图为队员为学生们讲解醋酸和小苏打反应(李智供图)
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实验原理:“醋酸和小苏打相遇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气体膨胀就会让气球鼓起来。”孩子们瞪大眼睛,看着透明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后冒出气泡,气球缓缓变大,仿佛见证一场“魔法”。
在总结时,老师提到科学并非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通过实践得出的。此次实验使孩子们能够直观理解科学原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社区负责人认为,让孩子们对科学产生兴趣,有助于为他们未来参与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奠定基础。
从创意到代码,点燃科技梦想
编程课是项目的核心,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环节。根据年龄差异,课程分为Scratch图形化编程与Python代码编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科技入口”。
“看,我的小猫会跳街舞!”Scratch课堂上,同学们兴奋地展示着屏幕上的动画:通过拖拽积木块,他们让卡通小猫随着音乐扭动身体,执行着他们为它设下的命令。
▲图为队员指导学生们进行Scratch编程(陈安琪供图)
Scratch类似于“数字积木”,孩子们无需记忆复杂代码,通过逻辑拼接即可实现创意,这是培养编程兴趣的第一步。教室里,部分孩子设计了“小汽车闯关”游戏,部分制作了“会讲故事的机器人”,屏幕上呈现出他们的创意成果,孩子们脸上能看出完成后的满足感。
隔壁教室的Python课程具有一定挑战性。老师逐行讲解代码规则,如“print后面要加括号,字符串要用引号括起来”等,五年级及以上的孩子们在认真做笔记。起初,部分孩子因代码写错导致程序报错而情绪低落,在志愿者以“拼句子漏了标点会不通顺”作比的引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排查错误的方法。
▲图为队员为学生们讲解Python的基础知识(李锦辉供图)
屏幕上的代码虽简单,却标志着他跨进了代码世界的大门。“编程教会我们的不只是写代码,还有遇到问题不放弃的毅力。”这是课程的深层价值——在科技启蒙中培养抗挫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韧性,这正是新时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品质。
暖流涌动,青春实践赋能社区治理
截至目前,“暖流江海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项目已开展数日,累计服务社区青少年30余人次。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从对编程一无所知到能独立完成简单作品,从不敢发言到主动提问,从专注个人学习到懂得互助合作。
社区负责人表示:“项目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更探索出‘高校-社区’联动的治理新模式——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服务,弥补社区资源短板,让‘共建共治共享’落到实处。”
志愿者们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教孩子编程的过程,也是理解社区需求的过程。”小智队长说,“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才明白‘三下乡’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双向奔赴的成长。”
这个夏天,江海社区的教室里,代码与笑声交织,科学与梦想碰撞。“暖流”项目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知识与实践、青春与社区、科技与未来。而这,正是“社会治理共同体”最生动的模样,也是“百千万工程”中“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从培养一个个有科学素养、有责任担当的青少年开始,共同编织属于中国的美好明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广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