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抚韵薪火行”社会实践队赴临川文化地标文昌里,以“戏曲溯源中西对话”为主题,通过参观研读、非遗展演、演员访谈等方式解码戏曲基因,探寻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传承新径,为文化自信注入新动能。
溯戏曲源流 承古今戏脉
在中国戏曲博物馆的展厅里,实践队成员沉浸式研读戏曲发展史。纵览宋元南戏的质朴唱本到明清传奇的华美戏服,队员们沿时间轴线梳理戏曲演变脉络,重点剖析临川作为“戏都”的文化根基。馆藏《宜黄戏腔谱》、《抚河采茶调手抄本》等珍稀文献,生动印证了地方戏种与民俗生活的深度融合。队员们感慨道,“戏曲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流淌在乡土血液中的文化记忆。”
践青春使命 赋传承新声
博物馆特设的“文化交流”展厅成为实践课堂焦点。队员们对比昆曲与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美学,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共通的“至情”主题。通过操作交互装置,实践队体验京剧与歌剧的唱腔融合实验,在展馆投影展示前,直观感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魅力。
从白浒窑瓷韵到文昌里戏韵,“抚韵薪火行”实践队以七日步履丈量临川文脉。当青春与千年古韵共振,传统不再束之高阁,而在瓷胚上流转,在孩童的戏曲手势间苏醒,在各式戏腔和鸣间焕活。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印证:唯以青春创想活化基因,以文明互鉴拓展维度,方能奏响中华文脉的永恒强音!
心得体会
走进中国戏曲博物馆,一件件华美的戏服、一张张精致的脸谱、一段段精彩的戏曲影像,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将我卷入戏曲文化的浩瀚海洋。在这里,我了解了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感受到不同剧种的独特韵味。当看到孩子们在互动区兴致勃勃地模仿戏曲动作,那认真的模样让人动容,传统文化就这样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种子。此次参观,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践队队员樊冰倩
今天,我随“抚韵薪火行”三下乡实践队漫步临川戏曲博物馆。光影流转间,那些承载着岁月的戏服、曲谱,串联起临川戏曲的千年文脉。耳畔萦绕的经典唱段,不仅是艺术的回响,更是一个地域精神的律动。这趟旅程,让我读懂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每一件展品都是活着的历史,每一段唱腔都连着民族的根魂。守护这些珍贵遗存,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为文明的长河注入奔涌向前的力量,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始终焕发独特光芒。
——实践队队员毕嘉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诗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