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江西师大文学院“抚韵薪火行”实践队在下聂村持续点燃传统文化薪火。《牡丹亭》剧本杀、诗词竞答、诵读《断桥残雪》……孩子们踊跃参与、沉浸其中,在童声笑语中,古老文脉焕发新生机。
梦入牡丹亭 戏韵传童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孩子脱口而出的感悟令主讲人惊喜。《牡丹亭》沉浸式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兴奋地穿梭于各个关卡,还自然地用刚学的戏曲手势表达情绪,指风翘三指表娇羞,双手翻莲示惊讶。课后,她们意犹未尽,主动拉着队员用手势重演课堂片段。灵动指尖叩开古今密码,孩童纯真的比划唤醒了古老戏曲程式,传统文化最鲜活的传承,正悄然上演。
诗韵燃情智 薪火续新章
在本场别开生面的诗词竞答活动中,孩子们的热情与晏殊的婉约、王安石的豪迈、汤显祖的至情撞了个满怀。现场智慧火花四溅,一位初中女生接连答对,身旁年龄更小的女孩投来充满钦佩的目光,那份真诚的肯定与依赖,让主讲人深受触动。队员们也深刻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点亮探索世界的渴望,激发自我生命的思考。
诵聂公诗词 续文脉新篇
实践队紧扣下聂村文化底蕴,在聂大年广场开展“诗诵聂公,情牵临川”的诗词诵读活动。“醉里曾登白玉梯,东风吹暖又成泥……”在《断桥残雪》的平仄韵律仿佛穿透时空。队员们专注诵读,仿佛在与先贤进行一场无声对话。
临川文脉如星河璀璨,青春步履正踏浪前行。实践队以沉浸式体验激活文化活力,用创新实践赓续文明薪火。这场文化探寻之旅,让千年临川韵在新时代奏响强音,更激励着青年一代为文化传承勇担使命,续写华章!
心得体会
今天我跟随着“抚韵薪火行”三下乡实践队伍倾情投身于下聂村的七彩课堂之中。我们结合临川地方文化特色,开展《牡丹亭》剧本情境实践教学。我引导孩子们代入故事角色,于趣味游戏中深刻领悟“至情”之道,于典雅唱词中激励青少年勇敢寻觅“本真”之心。这不仅是一场传统文化的“沉浸式”教学,更是一场心灵的播种。通过此次实践,我深切体会到:守护乡土文脉,需从盘活非遗资源入手。这不仅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动力,更能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厚植根基,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力量。
——实践队队员狄喜凤
在下聂村上课的半天,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看着孩子们在《牡丹亭》的课堂里,忽然发觉那些古老的戏曲并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更像是一条无形的线,一头连着汤显祖,一头系着这些孩子鲜活的童年。下午聂大年广场的诵读声琅琅,古人的心境透过文字,与我们的心情重叠。这次的实践让我更深刻地明白,文化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古董,它藏在孩子的指尖、抢答的声浪、诵读的韵律里。当传统以这样鲜活的方式走进生活,文脉便有了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如同广场旁的老树,深根扎进土壤,新枝却总向着阳光生长。
——实践队队员陈文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诗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