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的牧羊人—— “彜”火相传实践团探访大凉山家庭牧场

发布时间:2025-07-13 17: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启明、金凌云   阅读 4.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4日至5日,重庆大学“彝”火相传实践团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日哈乡日哈村,对该村唯一的家庭牧场——昭觉县吉足拉一家庭牧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深度探访。实践团成员沉浸式体验牧羊人吉足拉一的日常劳作,并与牧场继承人吉足史衣深入交流,旨在实地调研大凉山地区以家庭牧场为代表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了解其运作机制、面临的挑战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发展前景。

7月4日清晨七点,当日哈村笼罩在薄雾与微凉山风中,实践团成员已跟随牧场负责人吉足拉一踏上山路。55岁的吉足拉一步伐稳健,随着圈舍门打开,300多只羊如灰白色的溪流涌出,嗒嗒的蹄声和此起彼伏的咩叫打破了山村宁静。羊群在他引导下向高处草场进发,阳光穿透云雾,照亮牧羊人黝黑专注的脸庞。这趟放牧之旅从日出持续到日落,全程约十二小时。吉足拉一需时刻关注羊群动向,防止走失或遭遇野兽,引导它们找到丰美草场。“什么时候饿了就应付一口。”他的午餐装在随身布袋里:几个带着荞麦清香的冷粑粑、烤熟的土豆,佐以当地香辣的辣椒粉。实践团成员观察到,他的进食往往在羊群安静吃草的间隙,找块石头匆匆完成。

图为吉足拉一望着山那边的羊群 胡启明 供图

牧场平静日常的背后,是吉足拉一跌宕起伏的人生。二十岁丧父,二十五岁又失去母亲,生活的重担早早压在他肩上。“我只是小学文凭,村里面的教育环境不好,我们那辈人上学都是自愿的,学不到多少知识。”他坦言。早年经营小商店的收入难以支撑家庭(育有两儿三女),入不敷出迫使他另谋出路。面对外出、经商或苦力的局限,他将目光投向世代生息的土地。凭借养羊经验和对本地资源的熟悉,他敏锐捕捉到规模化养殖的商机。深思熟虑后,他鼓起勇气向银行贷款,建立了最初仅有40多只羊的家庭牧场。

图为吉足拉一正在与实践团成员交谈 杨羽橙 供图

牧场的成长离不开外部支持。吉足拉一强调当地政府的关键作用:“畜牧局请了懂行的人下来看,提供好的草种,帮着修了围栏和休息的简易房屋,还用机器翻整土地。”这些帮扶为牧场稳定扩张奠定了基础。多年经营后,牧场规模已壮大至300余只羊,带来的收入彻底改变家庭面貌,不仅偿还了贷款,更支撑五个孩子完成了更高学业。然而挑战并存。羊只销售主要依赖传统渠道——整羊卖给羊贩子或本地居民。羊价波动受制于当地风俗:“婚丧嫁娶、仪式多时需求大,价格高;淡季就低。”这种不确定性影响收益。吉足拉一渴望延伸产业链:“我其实很想自己把羊肉加工,做成腊肉、香肠或精包装羊肉块再卖。”但现实阻碍明显:“我年纪大了,文化低,电脑手机用不熟,搞不来网上卖货。”他无奈地将期望寄托于下一代,“只能看大儿子以后能不能做起来。”

吉足拉一的大儿子,23岁的吉足史衣,承载着牧场的未来希望,目前他主要驾驶拖拉机。在年轻人普遍外出的潮流中,他是少数坚定留乡的代表。“很多人觉得大城市机会多,但其实留在家乡也挺好。”吉足史衣以自身为例分析,“开拖拉机、搞运输、参与建设,机会不少。工资可能比不上顶尖大城市,但绝对不低。而且在家生活成本低,压力小。”亲情是留下的核心原因:“父母年纪大了,我在这里再忙也能常回家看看,一起吃顿饭说说话。要是在外地,山高路远,家里有事照应不上。”他还描绘了当地生活的活力:“亲友走动勤快,感情好。常几家约好开车去县城,餐馆、KTV、电影院啥都有,玩得开心。”这打破了外界对山区生活单调的刻板印象。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吉足拉一 杨羽橙 供图

在紧凑的两天探访中,重庆大学“彝”火相传实践团成员全程参与吉足拉一放羊、赶羊、洗羊等日常环节,通过真诚沟通赢得其信任,并与吉足史衣建立了友谊。成员们跟随牧羊人脚步,穿行于大凉山草场村落,亲身体验牧羊艰辛,聆听父子两代对牧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此次深度探访使成员们对“家庭牧场”这一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有了具体认识:了解到其发展轨迹,感受到政府扶持的落地成效,也认识到其在产业链延伸、市场风险抵御及吸引年轻传承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吉足拉一父子坚韧的奋斗故事和吉足史衣对家乡的信心,成员们触摸到大凉山深处蓬勃的生命力与代际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践团成功收集了关于凉山畜牧业现状、家庭牧场运营及挑战的一手资料,为理解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内在动力提供了真实生动的基层样本。

(通讯员 胡启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凌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