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11日,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青苗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湘西吉首市河溪中学,围绕青少年运动健康促进主题,开展了一场以“科技赋能、数据驱动”为特色的教育实践。团队将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为学测试与运动监测技术有机融入乡村体育课堂,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健康状态,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提升健康素养与行为调控能力,推动乡村青少年运动健康教育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给学生穿戴设备。张靓慧 供图
引入行为学测试,关注身体与认知的双重发展
本次活动首次引入了基于计算机程序的行为学评估方法,系统测试了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反应能力与认知控制能力。测试包括“食物热量识别”和“方向反应判断”两个项目,前者着重于评估学生对食物营养热量的认知水平与健康意识,后者则考察学生的反应速度与执行功能。实践团成员使用专业软件实时记录学生反应时间与准确率,建立初步的认知能力档案,为后续个性化运动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给学生讲解数据知识。张靓慧 供图
智能穿戴设备赋能,提升学生运动参与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团引入智能心率表、加速度计等设备,实时采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卡路里消耗等关键数据。学生通过可视化界面直观了解自身身体反应,教师则依据数据动态调整训练内容,实现因人施教、科学指导。
图为学生正在进行行为学测试。张靓慧 供图
例如,在心肺耐力训练中,系统根据学生实时心率变化,提示其保持在最佳运动心率区间,提升训练效率并避免过度疲劳。在“心率达标趣味跑”、“数据挑战赛”等互动项目中,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科学运动知识,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与主动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进行数据监测。张靓慧 供图
建立运动健康档案,实现“一人一案”精准指导
通过课前评估与课堂数据采集,团队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基础“运动健康档案”,涵盖心率、体成分、能量消耗等指标。结合学生课堂表现与认知测试结果,实践团为部分学生提供了针对性的运动建议与生活方式干预方案,包括运动频率、运动强度和膳食营养指导等,真正实现了运动健康促进的个性化路径。
图为学生正在进行飞盘运动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实践团指导老师郭吟表示:“运动是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关键途径。通过智能技术融入课堂,不仅提升了教学的科学性与互动性,更引导学生科学锻炼、主动管理健康。未来将继续探索可推广的‘科技+运动促进’课堂模式,为乡村学生的科学健康成长提供长期支持。”
科技赋能教育公平,推动乡村青少年科学运动
“青苗筑梦”实践团以科技赋能乡村体育教育,弥补农村地区体育教学资源的不足,推动形成以数据为依据、以个体为中心的“运动健康促进”新范式。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不仅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更树立了健康运动的科学理念。
图为学生穿戴设备进课堂。张靓慧 供图
此次实践以科技赋能体育教学、助力乡村振兴为导向,为实现教育公平、体教融合与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彰显了新时代高校体育专业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彭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