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秦韩 徐竟超)近日,炽热的阳光炙烤着鄂西北的山峦。在武当山北麓的二龙山脚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一行7人在指导老师马保青的带领下,肃立在纵横交错的钢轨旁。眼前,承载历史记忆的襄渝铁路及其复线,与风驰电掣的武西高铁在此交汇。三条钢铁脉络并行延伸,仿佛一部凝固的史诗,承载着不同时代的记忆与使命,默默讲述着从烽火岁月到盛世通途的不凡历程。
图为三条铁路线交汇。徐竟超 供图
踏上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襄渝铁路那历经风雨洗礼、锈迹斑驳的轨道桥墩。支柱上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的巨幅标语虽已褪色,字迹模糊不清,但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穿透时光的力量,如时代的烙印般清晰可辨,诉说着上世纪 70 年代铁道兵们修建襄渝铁路时的激情与艰辛。襄渝铁路沿线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地质条件极差,修建难度极大。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铁道兵们凭借着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精神,用钢钎、大锤等简陋工具,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实践团成员们指尖轻触粗粝的水泥表面,冰凉的触感下是半个世纪前铁道兵战天斗地的滚烫热血。
图为指导老师马保青为队员介绍三条铁路线。王恒依 供图
团队指导老师马保青望着蜿蜒的轨道,给实践团队员们介绍这三条线路。襄渝铁路是父辈们在绝壁上用血肉之躯凿出的“生命线”,复线见证了改革开放后运力的快速提升,而脚下这条高铁,正是这个时代书写的中国速度。新旧轨道形成的强烈视觉对比,让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铁路建设者精神的代代相传,从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的豪迈气概,到 “领跑世界、精益求精” 的坚定自信,一代代铁路建设者挺起的钢铁脊梁始终未变。
当一列银白色的复兴号如闪电般掠过身旁的现代化高架桥,而斑驳的老襄渝线上,正缓缓驶过一列货运火车,这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瞬间定格。飞驰的高铁从未忘记它出发的站台,新时代的征途永远矗立在先辈们奠定的基石之上。
图为“和谐号”火车经过襄渝铁路线。郭星娴 供图
铁脉薪传实践团表示,本次实践活动意义非凡,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变的是速度,不变的是建设者们的精神。此次拍摄的画面,不仅是两列火车的同框,更是两代建设者精神的接力。当高铁呼啸而过,绿皮火车缓缓前行,铁轨延伸向远方,仿佛在诉说:那些埋骨青山的建设者们,正在以另一种方式,见证着中国铁路的腾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竟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