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社区的夏日,蝉声如沸。教室里,成雨涵总安静地坐在角落。她不像其他孩子那般喧腾,只是常常低头摆弄着什么,眼神专注如觅食的雀鸟。一次课后,我悄悄绕到她身后,只见她桌面上摊开着几根寻常的橡皮筋,正被她灵巧的手指在文具盒的塑料盖上绷紧、排列、调试,仿佛在编织一道无声的密码。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世界只剩下指尖与橡皮筋之间微妙的震颤。
“在做什么呢,雨涵?”我轻声问道。
她微微一颤,随即抬起头,眼睛弯成羞涩的月牙:“老师,我在做琴。”她指尖拨过一根紧绷的皮筋,一声短促而清亮的“哆”音竟真的跳跃出来,带着一种奇妙的弹性。“您听!”
那微弱的“哆”音,像一颗投入湖心的小石子,瞬间在教室里漾开了涟漪。孩子们都好奇地围拢过来,一张张小脸写满了惊奇,七嘴八舌地问:“这是什么声音?”“真的像琴一样啊!”雨涵的脸颊飞上红霞,眼睛却亮得惊人,如同被这简陋琴弦拨亮的星辰。她鼓起勇气,指尖在几根橡皮筋上跳跃起来:“哆——唻——咪——” 一串尚不连贯却无比清澈的音符,如同山间初融的泉水,叮咚作响,笨拙地敲开了每个人心头的寂静。那声音如此稚嫩,却又如此神奇地,让整个喧嚣的午后教室悄然屏息。
自那以后,雨涵的“橡皮筋钢琴”成了我们课间的秘密宝藏。她的小发明像一粒种子,落进了其他孩子的心田。英蒙带来了几枚小铃铛,徐锦泽贡献出空笔管,我也加入了他们,搜罗来废弃的纸盒和铁罐。我们这群人,如同小小的拾荒者,在废弃的日常里耐心寻找着“珍宝”。终于,当雨涵的指尖再次划过那些绷紧的橡皮筋时,流泻出的已不再是孤单的音符——缠绕着小铃铛的皮筋发出清越的颤音,贴着笔管的皮筋则发出低沉的嗡鸣。简陋的“乐器”竟合奏出令人心颤的曲调,仿佛被我们共同的耐心与想象赋予了生命。那声音或许粗糙,却如此饱满,如同许多微小翅膀的奋力扇动,最终托起了一个共同编织的轻盈梦境。
下课前,雨涵悄悄塞给我一个纸折的小盒子。打开一看,里面静静躺着几根颜色各异的橡皮筋。盒底还有一张小纸条,是她工整的字迹:“老师,谢谢您听见了我的琴声。以后我会造一架更大的琴,让全世界都听见——阳光的声音。”
我握着那几根柔软的橡皮筋,它们温顺地卧在掌心,仿佛收拢了那个夏日所有被点亮的惊奇目光。原来最坚韧的弦,并非由金属铸就,而是源自一颗心灵最初被倾听的悸动,以及随后被无数目光和双手共同托举起来的光亮。这光亮无声,却足以让一个孩子相信,她指尖笨拙的拨弄,足以在尘埃里种下清泉,在寂静中催生万籁——原来最渺小的创造,也能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晴空。
(通讯员:金翔) (指导老师:关巧)
图1 我教雨涵画素描
图2 我教雨涵画油画
图3 雨涵独立完成的创意粘土作品
图4 雨涵独立完成的绘画作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褚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