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邱淑婷)7月6日上午,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化翼而行·寻迹诏安”实践团走进凤山楼进行实地调研。凤山楼是诏安县众多客家土楼中保存最完好的清初大型客家民居,共有42间居住用房,现有11户居民在此居住。通过与居民的深入访谈,队员们领略了凤山楼的建筑艺术,了解了土楼居民的生活变迁。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实地调研
实践队员们采访了凤山楼第二十二代传承人张耀凌。在张先生的细致讲解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客家传统门锁的精妙构造和工作原理,并在其亲手指导下进行了开锁实操体验。这种蕴含古人智慧的设计令全体队员叹为观止。
图为张耀凌先生讲解客家传统门锁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张耀凌先生
队员们采集了凤山楼内自然脱落的夯土,计划通过后续检测分析其材料成分,深入探究土楼的建筑工艺,为保护和传承这份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集土样
7月6日下午,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化翼而行·寻迹诏安”实践团在张廖氏后裔张光星先生的带领下,走进诏安县官陂镇张廖宗祠,开展非遗文化探索之旅,深入了解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瓷雕。
图为诏安县官陂镇张廖宗祠
在张先生的热情引导下,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领略了剪瓷雕这一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独特魅力。碎瓷片在匠人巧手下,化身灵动的花鸟、威武的瑞兽、鲜活的人物形象等,镶嵌于宗祠各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从瓷片选材到立体造型,每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坚守。
图为张廖宗祠剪瓷雕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分组体验了简易剪瓷雕制作,在拼贴瓷片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妙,也领悟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亲手体验剪瓷雕
本次实践活动让成员们深刻体悟到剪瓷雕技艺的精湛与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不仅深化了对传统工艺的认知,更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践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自强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实地调研
7月7日下午,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化翼而行·寻迹诏安”实践团深入天子地自然温泉展开调研。为探寻温泉奥秘,队员们发挥专业所长,将学识融入实践:现场佩戴无菌手套采集水样,并用化学试剂固定以保障后续检测的稳定准确,同时还通过pH试纸测定了温泉水的酸碱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集温泉水样
本次温泉水质调研实践活动,生动践行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通过科学采样检测,掌握温泉资源的理化特性,深入理解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内在联系。
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化翼而行·寻迹诏安”实践团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既触摸到了古建筑承载的千年文脉,也见证了地热温泉蕴藏的自然智慧。队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关于保护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要求,让文化遗产成为活着的历史,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邱淑婷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