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润童心,传承正当时——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彭泽非遗传承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13 23: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谭钰、梁藜子、黄青琳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传承传统手工艺,7月9日,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源火先锋·青春建功”实践团走进九江市彭泽县文化馆及彭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巧手传艺韵,匠心润童心”志愿服务活动。

实践团与小朋友们合影

小手聚华夏:中国地图拼接初体验

“中国地图就像一只大雄鸡,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形状哦。”志愿者指着拼图模型讲解,孩子们的目光立刻被吸引。分发拼图、辨认省份、寻找拼接点……在耐心引导下,孩子们你找我拼,从辨认“大公鸡”的头部黑龙江,到找准“尾巴”新疆,将爱国知识融入课堂,以问问题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欢声笑语中,完整的中国地图渐渐成型。“我可以只看背面就能分辨出这是哪个省份!”小朋友们骄傲地昂起头。看着亲手拼好的版图,孩子们雀跃不已。在孩子们手中每一个模块拼接的瞬间,都悄然播下了热爱祖国的种子。

图为展示中国拼图作品

童心融古韵:非遗文化共探寻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承载千年智慧,融技艺、民俗与精神,代代相传熠熠生辉。”分发材料时,莹润的珠片、鲜艳的彩纸、竹蔑的香气瞬间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

图为展示非遗作品

在志愿者的细致的讲解后,孩子们选纸花、粘珠玉,簪花发箍渐渐有了雏形;“老师你看!我的花是向日葵!”扎着马尾的小姑娘举着发箍上前,穿着蓝衣服的小男孩也踮着脚说:“我要把这个粉粉的发箍送给我的妈妈!”孩子们戴上簪花发箍,珠玉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传统的手艺化作发间跳动的春天。

图为小朋友们戴上亲手做的簪花

在制作鱼灯时,孩子们对复杂的彩纸犯难,在志愿者和孩子们的合力下,将鱼头、鱼身、鱼尾和灯条逐步组装好,“亮啦!亮啦!”最后一盏鱼灯亮起,橙黄的光从鱼身里透出来,照映在孩子们脸上,把鼻尖和笑起来的酒窝都染的暖暖的。“

最好的传承就是让这些会发光的传统,真的照进孩子们的眼里”带队志愿者谭老师说。

图为实践团和小朋友一起制作鱼灯

编竹编的桌前,竹编传承人陈师傅手把手教大家“挑一压一”,指尖翻飞间,歪歪扭扭的竹圈渐渐有了小鱼的雏形。“好漂亮呀!”穿着花裙子的小女孩指着陈师傅编的模型说。

图为非遗传承人教小朋友竹编

最为热闹的是陈师傅在讲台上编圆球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得挤在小小的讲台边,竹篾的清香混着孩子们的囔囔声,小脑袋挤成了毛茸茸的小山,充满了对中国非遗的好奇。这些指尖非遗技艺,不仅让孩子尝到了创作的快乐,更让传统文化的纹路,悄悄刻进他们的心里。

图为近距离观看制作竹编

童心画脸谱:把京剧色彩“鼓”起来

志愿者举起绘有红脸关公的拨浪鼓,轻摇着讲解:“红脸代表忠义,白脸多是厉害角色。”孩子们被鲜艳色彩吸引,拿起画笔在木质鼓面涂画:有的描丹凤眼,有的用金粉勾额间花纹,连鼓柄都画上缠枝纹。志愿者一旁调颜料,提醒“轻点涂,别让颜料跑进鼓肚子”。

图为和小朋友一起画脸谱

很快,稚气的脸谱拨浪鼓完成了。孩子们举着摇晃,咚咚声里混着“我的是花脸!”“我的红脸会发光!”的欢呼,传统戏曲的色彩随清脆鼓声,悄悄钻进他们心里。

此次志愿服务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爱国与传承的种子。从拼图里的家国情怀到非遗手艺中的文化韵味,再到脸谱鼓上的传统色彩,每一项体验都让青少年与传统文化撞个满怀。“源火先锋·青春建功”实践团以匠心传艺韵,用陪伴润童心,让这个夏天因文化传承而格外有意义。

(供稿:谭钰、梁藜子;供图:唐琪、陈红洋、邱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青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