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李婕)7月6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励行突击队的身影活跃在清远英德大湾镇三拱桥的翠绿的麻竹林中。这是一堂生动的田野课堂——队员们深入麻竹产业腹地,采摘鲜笋、体验古法酸笋制作、与产业带头人深度对话,在汗水和求知中探寻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
晨曦竹海,体验破土而出的“鲜”力量
清晨薄雾未散,跟随当地农户的脚步,队员们踏入绿意盎然的麻竹林。在农户手把手的指导下,他们学习辨识竹笋“最佳赏味期”的生长痕迹,体验挥锄挖掘的力道与技巧。“笋出土24小时鲜度是关键,时机稍纵即逝!”农户一边精准示范挥刀断根的手法,一边强调这份“与时间赛跑”的采摘智慧。弯腰、观察、挥锄,队员们用沾满泥土的双手,真切感受这份大地丰饶的馈赠和农耕的辛劳。
酸香工坊,古法传承里的“匠”心意
离开了沾满晨露的竹林,团队移步至弥漫着独特发酵气息的酸笋工坊。在这里,新鲜的竹笋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队员们亲眼见证并亲手参与了传统工艺的全流程:洁白的笋片如何被细心切分、在清冽山泉水中反复淘洗、进入咸度恰好的盐水池浸泡、最终进入密封陶缸开始神奇的发酵旅程。“课本上的‘农产品深加工’,此刻变成了指尖下的真实触感!”队员李晓儿边麻利地切着笋片边感慨,“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前人反复验证的劳动智慧啊。”空气里弥漫的酸香,成了产业与智慧交融最生动的注解。
产业对话,解码乡村振兴的“痛”与“通”
操作体验后,负责人介绍,大湾镇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麻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酸笋等产品已香飘珠三角。丰收背后亦有挑战:品牌力尚弱、山高路远物流成本高,如何“引进来”又“走出去”成了发展的关键壁垒。
“我们正探索电商直播打开销路,研发竹笋预制菜等新品,激活沉睡的山货资源。”负责人充满期待地说,“乡村的未来,亟需像你们这样有知识、有热情的年轻人来注入新活力!”
感悟与行动,青春智慧赋能田间地头
此行带给队员们的,远不止是农活的体验。带队教师评价到,“它不仅让大家收获了农耕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线调研,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澎湃的可能性——困难不少,但潜力巨大。”
“乡村振兴,绝不是一句口号。”队员钟静君的感悟尤为深刻,“它需要技术、人才和完整产业链的协同发力。我们愿意成为校园智慧与乡村需求碰撞的桥梁,让知识的火花点燃田野的希望。”
据悉,励行突击队已将此次实践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系统梳理。团队正积极策划,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作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助力英德麻竹产业“破圈”出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青春的脚步未曾停歇,城建学子们正用实际行动,在广阔的乡村热土上,书写着属于当代青年的答卷。
供稿|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励行突击队
一审|李婕
二审|朱咏娟
三审|林伟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