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黄怡、王俊如)当青春力量遇上书香笔墨,当文化传承扎根乡土校园,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实践教学活动在龙兴小学开展。2025年7月11日,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以下简称支教团)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在此开展“三下乡”书法实践活动,以笔为媒、以字为桥,让汉字之美在校园扎根,让传统文化在童心萌芽,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诗韵开篇,解字觅趣悟真章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课堂在孩子们齐声朗诵《风》的稚嫩童声中启幕。教学中,老师将“解、落、秋”等难字拆解讲解:“解”字分解为“角、刀、牛”,强调“刀”字不可太弯;“落”字教学中,通过提问草字头下“洛”的读音,兼顾书写与词汇积累;“秋”字则关联已学的“禾”与“木”,温故知新。
(图为支教团老师讲解“解”字。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孩子们在稿纸上集中精力书写全诗,贺华老师进行现场点拨:“‘过’字的走字底要像流水般灵动”,并反复强调“坐姿正、握笔稳是写好字的根基”。午后的《梅花》自练环节,孩子们相互交流心得,钢笔使用愈发熟练,字迹从歪斜渐趋工整。
名家引路,墨韵载道润心田
活动中,贺华老师的专业指导尤为亮眼。他不仅逐一点拨写字技巧,更题写“智慧共生,幸福致远”、“知事理,行美德”的箴言,以笔墨传递校训精神,更寄托着对追求智慧与美德的热切期许。
(图为贺华老师点拨写字技巧。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开班仪式上,多方代表共话书法意义:龙兴小学负责人王老师坦言学校对书法的重视与资源欠缺的矛盾,感谢支教团带来的机会;贺华老师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笔锋世界、志愿者勇于实践,感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真谛;书法协会会长以“家”字为例,阐释汉字蕴含的人情美与跨时空对话的魅力;董老师、闫杰老师分别从坐姿规范、书法与生活的联系切入,进一步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笔墨星火。
(图为开班仪式聚精会神听讲的小朋友。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赛场砺锋,千钧笔下落从容
现场评比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各班推选的优秀小代表们现场书写,20分钟内,墨香萦绕,笔尖舞动。孩子们牢记老师提炼的坐姿口诀——“双脚平放、双腿张开与肩同宽、胸口离桌一拳远”,写完后轻放笔、摆“小八字”端坐,脊背挺直如松,稚嫩的脸庞上竟透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专注。这不仅是一场笔尖功夫的切磋,更是心性与勇气的试炼,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一帧生动的注脚。
(图为优秀小代表们现场书写评比。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童心浸染墨香,笔底孕育新生。这短暂的相遇,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基因的悄然链接。行笔至此,并非终点,而是另一段诗意的启程。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青春的步履不会停歇,墨香的印记将持续延伸,未来,这支流淌着青春热血的笔,必将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壮阔画卷,勾勒出更加自信、更加璀璨的华章。( 通讯员 王俊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