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走进“畲乡里”民宿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量

发布时间:2025-07-13 23: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杜泽宇 陈君陶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10日午后,福州罗源县八井村飘着绵密的雨。福建农林大学“闽山畲韵·百年同心”实践队踏着湿滑的青石板路,走进“畲乡里”民宿时,雨丝正斜斜掠过黛瓦,打湿了庭院里百余株花草——这是林情亲手设计的小天地,雨水洗过的绣球花与三角梅挤在青砖墙边,像打翻了的调色盘。这位曾执笔画建筑蓝图的汉族姑娘,正站在民宿大堂的木构拱券下等我们,身后的畲族刺绣屏风被雨雾衬得愈发温润。

瓦檐藏巧思:建筑学专业唤醒老厝新生

“当年第一眼看到这片闲置老厝,就想让它们在雨里也能呼吸。”林情指尖划过大堂的木梁,雨珠顺着“凤凰脊”的弧度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细碎的响。作为建筑设计专业出身的创业者,她的改造藏着太多专业巧思:保留畲族老厝“斜顶燕尾”的原初肌理,却用现代防腐木加固了百年木构;将闲置的牛栏改造成茶室,挑高的穹顶开了三扇天窗,雨天看雨丝斜落,晴日见阳光漫洒,“畲族建筑讲究‘天人合一’,我的设计不过是帮老房子重新找到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庭院更是她的得意之作。雨雾中,上百种花草依着地势铺展,既有畲族“四季采药”的艾草、薄荷,也有她从闽清带来的绣球花。“原来想精心打理,后来发现不如让它们在雨里疯长——就像乡村的生命力,不必刻意雕琢。”采访时,雨珠顺着她设计的檐沟汇入青石水槽,叮咚声与远处畲歌的调子莫名和谐。而她亲手绘制的民宿施工图就挂在茶室墙上,标注着“保留畲族雕花窗棂”“新增无障碍坡道”的字样,“既要让老厝记得住乡愁,也要让游客住得舒服。”

图为林情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民宿

雨歇见晴空:政策托举下的民族交融图景

采访过半时,雨势渐歇。推窗望去,云雾正从对面的畲山散去,阳光突然刺破云层,给民宿的青瓦镀上一层金边。林情笑着说:“这雨来得巧,像极了创业初期——起初以为是阻碍,后来才知是滋养。”

她的创业路,确实曾被“风雨”打湿。刚租下10栋老厝时,畲族乡亲不解“城里姑娘折腾老房子干啥”,她带着建筑模型挨家解释:“您看这图纸,老厝修好了,您的女儿能来做管家,儿子能开农家乐。”半年沟通期里,雨天她踩着泥路送设计图,晴天帮阿婆晒草药,慢慢让大家懂了她的心思。如今,80%的畲族员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畲族大姐兰婶的刺绣被她做成民宿伴手礼,青年阿峰跟着她学做民宿运营,“他现在能对着游客讲畲族建筑的‘凤凰脊’,比我讲得还生动。”

政策的“及时雨”更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作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八井村获专项资金修缮老厝;县妇联的创业信贷帮她渡过资金难关;2023年“三月三”文化节,雨里撑着伞帮她布置场地的文旅局干部,如今成了她的“文化顾问”。“您看那片刚晴透的天,就像政策给的底气——再大的雨,总会放晴。”

图为民宿周围环境

晴光里的期许:共富之花在交融中绽放

采访结束时,阳光已铺满庭院。林情带我们看她最新改造的“星空房”:畲族传统的“万字纹”木雕窗下,她设计了可推拉的玻璃幕墙,雨天看雨打芭蕉,晴夜能躺看星空。“这是建筑学教我的:尊重传统,也拥抱现代。”

图为畲乡里民宿房间布置

此时,畲族员工正和汉族游客在庭院里晒刚收的畲族草药,孩子们追着光斑跑,银饰叮当声落满青石板。曾有位回族游客在雨天住店,被民宿的设计打动,临走前跟着畲族师傅学了打八井拳,“她说‘这雨里的畲乡,比画里还美’。”

谈及未来,林情望着晴光里的老厝群,眼里映着远山:“打算把周边村寨串成线,让八井村的民宿、竹里村的画院、采摘园村的果园,像雨过天晴的彩虹一样连起来。”她顿了顿,拾起一片被雨水洗得发亮的畲族银饰纹样,“建筑讲究‘结构共生’,民族相处也是如此——各自有棱有角,却在彼此支撑里,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

暮色渐浓时,实践队离开“畲乡里”。回头望去,夕阳给民宿的“凤凰脊”描上金边,雨后的空气里混着草木香与畲族草药的气息。林情站在门口挥手,她设计的灯笼次第亮起,照亮了畲汉员工并肩收拾庭院的身影。这场雨里的相遇,最终在晴光里酿成了最动人的答案:当专业与热爱相遇,当政策与文化共振,民族团结的种子,总能在雨润晴和的土地上,长成最繁茂的模样。

图为林情与实践队成员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泽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