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墨轩志愿服务队6名成员前往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白沙村村委会,开展“七彩课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中国传统书法,绘画,非遗手工等主题展开课程教学
“墨韵渐染,习字溯源”书法大课堂
走进书法课堂,队员从执笔姿势、基本笔画教起,以“颜体”为例讲解书写技巧,手把手教孩子们练习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老师,这个‘人’字的撇要写得像长刀一样吗?”7岁的小曹同学举着毛笔问道。队员耐心示范,用生动的比喻讲解笔画形态,引导孩子们在纸上反复练习。课堂氛围活跃,孩子们时而专注临摹,时而互相展示作品,墨香与笑声在活动室里交织。志愿队队长童正哲介绍,为贴合儿童认知,队员提前两周筹备,备好毛笔、宣纸等材料,确保全员参与。“希望通过书法让孩子们感受汉字之美,培养专注力。”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稚嫩的笔触中透着认真,不少孩子表示“还想跟着老师学写更多字。”
图为小朋友认真书写毛笔字,陈韵嘉 供图
“妙笔生花,童手画春”丹青大课堂
国画课堂队员们则用“技法筑基-美学涵养-创作生发”三维教学体系让孩子们走进了古绢水墨。队员从国画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起,示范了毛笔的握法、墨色的浓淡调配等基础技巧。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由简入难:首先指导孩子们绘制形态简单的樱桃,用胭脂调墨点画果实,再以浓墨勾勒果蒂,寥寥数笔便让鲜红饱满的樱桃跃然纸上;随后进阶至稍复杂的兰花,队员们分解了兰叶的“五笔法”,讲解如何通过侧锋运笔表现叶片的舒展与层次感,并示范用淡墨勾勒花瓣、浓墨点画花蕊。授课队员课后谈道:“从樱桃到兰花,难度逐步提升,既能让孩子们快速获得成就感,也能引导他们体会国画‘以形写神’的特点。”
图为队员教授小朋友丹青笔法,张红迪 供图
“非遗叩薪,知行合一”美育大课堂
美育课堂上,志愿队以“非遗传承+趣味手工”理念展开活动,让乡村儿童以动手实践的方式丰富美育体验。活动按年龄分组开展:在非遗漆扇区,实践队员向孩子们介绍了福州脱胎漆艺的简史,指导他们用安全颜料在素面木扇上完成属于自己的漆扇作品;剪纸区以“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传统剪纸语言为核心,队员们讲解了对称纹样的剪法,通过“折—画—剪”的步骤引导创作。“为什么剪出来的图案都连在一起呀?”10岁的小刘同学看着自己剪出的窗花问道,队员解释:“这就是剪纸的特点,线条要像手拉手一样不分开,才叫‘万剪不断’哦。”孩子们在指导下剪出五角星、窗花等图案,逐渐理解其中的美学逻辑。;针对一年级学生,实践队专门设置了不织布手工区,准备了预先剪裁好的布料和安全胶棒,教孩子们拼贴出卡通动物、花朵等简单造型。白沙村村委会刘书记表示,这类美育课堂弥补了乡村艺术教育资源的不足,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既接触了非遗文化,又锻炼了创造力。
图为小朋友展示自己用心制作的剪纸作品,陈欣硕 供图
此次融合书法、丹青与手工体验的系列“七彩课堂”暑期“三下乡”活动,是实践队“文化浸润+动手实践”模式的集中呈现。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当地儿童200余人次,通过笔墨传承、色彩晕染、非遗手工等多元形式,让乡村儿童在趣味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丰富了暑期生活。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耕美育下乡,结合乡村实际需求开展更多特色课程,让艺术的种子在乡野持续生根发芽。(通讯员 陈韵嘉 童正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童正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