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佘运祯 崔昕萌 刘江岚)7月12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青春火·智育启梦团”于张湾区红卫街道曾家村社区开启特色实践课程,以黏土塑形与掐丝珐琅两项工艺为载体,为当地青少年搭建起触摸传统、释放创意的文化平台,让指尖技艺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黏土创作课以“头冠”为意象核心,引导孩子们在塑形中探索“美”的多元表达。实践团成员以“器以载道”为理念,启发孩子们从自然肌理与人文符号中汲取灵感:或仿商周青铜纹样勾勒轮廓,或取草木花叶之姿雕琢细节,将柔软黏土转化为兼具童趣与审美意趣的立体作品。指尖的揉捻间,不仅是造型能力的锻炼,更是对“形与意”“质与美”的初步感知,让孩子们在创作中体会“万物有灵”的东方美学观。
掐丝珐琅体验则聚焦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实践团成员先溯源珐琅工艺的历史脉络,从元代“大食窑”的异域传入,到明清“景泰蓝”的宫廷鼎盛,再至当代的生活化创新,让孩子们了解这项技艺背后跨越时空的文化交融。随后,在“掐丝为骨、点蓝为魂”的实践中,孩子们屏息凝神,以铜丝勾勒纹样骨架,以釉料填充色彩肌理,在“繁难中见精微”的操作里,感受传统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治学精神。当釉料在光线下折射出温润光泽,孩子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一件作品,更是千年非遗技艺中凝结的匠心与智慧。
此次活动突破传统课堂边界,以“做中学”的方式让青少年亲近工艺之美。黏土的自由塑形释放天性,珐琅的严谨工序涵养定力,二者一柔一刚、一放一收,既让孩子们在创作中体悟“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东方哲学,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探索了年轻化路径。青春火·智育启梦团成员们表示,将持续以多元工艺为媒介,让传统文脉在青少年心中沉淀为可感、可触、可创的文化记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佘运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