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鲍惠玲 史晓唯 李则超 檀君怡)7月3日下午,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宜城拾遗”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开展以“品黄梅戏韵流转 悟匠心艺脉传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观摩黄梅戏排练现场、参观院史馆,近距离体会黄梅戏的独特韵味,深切感受这项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与传承活力。
实践团首先走进排练厅,观摩经典剧目《闹黄府》的排练。学生演员们以细腻灵动的身段、淳朴流畅的唱腔,配合富有张力的舞台表现,将剧目的诙谐意趣演绎得淋漓尽致。
图为学生演员们排练《闹黄府》
排练厅内氛围轻松融洽,学生演员间搭档默契十足,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动作的呼应,都透着日积月累打磨出的熟稔。
图为学生演员与老师进行复盘交流
排练过程中暴露的不足,指导老师总能敏锐捕捉,当即给出点拨,引导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角色内核与表演逻辑。在这样的打磨与传承中,经典剧目在年轻一代的演绎里,既坚守着传统根脉的厚重,又悄然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老师对排练中不足之处进行指导
学生休息间隙,实践团有幸采访到两位青年演员,了解他们与黄梅戏的故事。尽管黄梅戏是以安庆方言为唱腔的一种戏剧,但学院里仍有不少外地学生因热爱黄梅戏而主动克服方言障碍。当被问及如何处理对动作或唱腔的不同理解时,两人表示,老师会结合个人的特点,引导他们找到最佳的演绎方式。谈及为何选择学黄梅戏,他们说道,既受家庭影响,也因身为青年,愿为保护与传承这项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两位学生演员活动尾声,实践团在黄梅剧艺术学院一位学生的带领下参观了院史馆。馆内,实践团成员驻足观看学院斩获的各项奖项与优秀校友的成长事迹——这些珍贵的印记串联起学院培育黄梅戏人才的清晰轨迹,见证一代代学子从校园舞台起步,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敬敷书院门前照片
“传统需要守护,更需要青春的诠释”——这便是调研途中,实践团心底最深切的感悟。此次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之行,让实践团真切感受到传统戏曲在高校教育中焕发的蓬勃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史晓唯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