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陈基城)近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灯芯之语·草编非遗”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15名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赴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道山西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资助政策宣传。本次活动以 “国家资助伴你成长,助学贷款助力成才” 为主题,7月12日队员们聚焦 广东省学生资助政策 与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两项内容,深入基层开展一对一入户调研,推动教育帮扶政策“落地生根”。
聚焦政策:精准调研,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
在山西村的每一条街巷,队员们化身“政策宣讲员”,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多元化、多维度调研方案:
银发群体:在休闲广场、社区凉亭,队员们深入剖析资助实际案例,拆解“资助覆盖范围”、“申请条件”等核心要点,致力于缩小“政策认知盲区”;
年轻家庭:在街巷路口、居民楼前,重点阐释“助学贷款办理流程”、“还款政策”等疑问。
队员们随身携带资助宣传手册,从“政策获取渠道”到“实操困惑”,逐项梳理基层群众的真实诉求,为后续政策宣传优化积累数据。
调研中,一位退休居民感慨:“政策好但信息杂,年轻人上门讲,我们心里更踏实!”
▲图为实地调研
▲图为实地调研
解码痛点:揪出政策传播的“梗阻点”
调研中,团队成员敏锐捕捉到三大壁垒:
一、表述壁垒:政策文件满是专业术语,中老年理解吃力;
二、流程壁垒:助学贷款“去哪办、咋提交”,年轻家庭缺乏清晰指引;
三、渠道壁垒:政策信息依赖口口相传,导致信息漏传、误传频发。
这些壁垒,让“好政策”与“有需要的人”之间横亘沟壑。破解“信息差”,成为推动教育普惠的核心命题。
▲图为实地讲解
▲图为实地讲解
转化行动:用“家常话”架起政策“连心桥”
团队聚焦“口语讲解”这一核心抓手,针对不同群体优化沟通方式,让政策从“专业术语”变成“家常闲聊”:
对银发群体:把学“资助覆盖范围”表达为“申领情况”,并用“隔壁村老李孙子申请到助金”的实际案例,替代“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的专业表述;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当场画“简易流程图”,边画边讲解。
对年轻家庭:把“生源地贷款还款政策”进行拆解,以列清单形式,一对一政策帮扶。
队员们用“听得懂、好表述”的话语拆解政策信息,让“晦涩术语”变“明白话”、“复杂流程”变“简单步”。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不仅扫清了理解障碍,更让教育帮扶政策真正走入基层大众视野。
▲图为入户一对一讲解
一对一入户资助调研,不仅让政策信息走进乡村,更以青年视角为“教育普惠”提供信息参考。从“面对面答疑”到“数据化梳理”,队员们用行动诠释实践价值——为基层群众解政策之惑、为政策优化聚民间之声。用青年之智、青年之力,彰显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的青春担当!
撰文:陈基城
照片:陈基城
一审:陈基城
二审:赵楚彤、江梓恩
三审:吴俊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基城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