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系统梳理浙闽边界延续千年的“咸菜茶”民俗文化,探讨其在产业化发展与代际传承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2025年7月8日,丽水学院人文学院“畲韵咸香传千载,茶宴乡情共富兴“——浙闽边界咸菜茶民俗调研实践团深入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开展实践调研。
▲图为团队在东坑镇党群服务中心合照
为确保调研科学性,团队行前进行了周密筹备。通过三次线下会议,团队逐步明确研究方向、制定详细计划与路线,并制作了涵盖文化认知、产业化瓶颈及社会影响等维度的问卷与访谈提纲。此外,成员们广泛搜集并研读了“咸菜茶”相关学术论文、非遗档案及产业报告,为实地考察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图为团队行前会议
调研首站抵达东坑镇人民政府。在与当地宣传、文旅、农业等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中,东坑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夏文强首先介绍了当地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特别是曾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惠明茶”,并由此引入“咸菜茶”传统民俗。他提出,东坑镇拥有悠久的制咸菜、品咸菜、斗咸菜传统,其为代表的咸菜制作技艺于2010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如何将这一习俗有效产业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夏文强坦言,咸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面临显著困难,最直观的体现是当地咸菜馆数量已从鼎盛时期的八九家锐减至目前仅剩两三家正常运营。东坑镇政府正积极探索路径,力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提升产业的市场价值与文化附加值,推动“小咸菜”向“大经济”转化。
▲图为团队访谈党委委员
带着从镇政府了解到的信息,团队紧接着走访了东坑村党支部书记余伟东。余伟东重点回顾了“咸菜茶”民俗的演变历程。他提到,咸菜制作及茶宴习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起伏,改革开放后随着粮食充裕,在数量、品种与工艺上取得显著发展,一度成为乡村特色景观。自八十年代起,制作原料趋向“高档化”,储存方式也由传统的竹筒转向了现代冰箱容器。谈及未来,余伟东表达了对代际传承问题的深切忧虑。他分析,目前60后、70后群体仍是咸菜制作的主力,80后的掌握程度已显不足,而90后则基本无法承接这门手艺。随着物资匮乏时期的远去,年轻一代对传统咸菜的热情消退,使得技艺延续面临严峻挑战。
▲图为团队访谈村书记
为了深入理解习俗的社会根基,调研团队仔细查阅了《景宁畲族自治县志》。其中记载清晰印证了“用茶与看咸菜相人家”的传统:当地人习惯以自产绿茶待客,敬茶必冲二泡,只饮一杯被视为失礼;村邻串门以茶助兴,山区农妇串门,女主人常以咸菜佐茶等等。而这一记载在村民的口述中得到呼应。1947年出生的村民鲍福德详细描述了传统宴席上敬茶须冲泡两次的严格礼仪,这深刻体现了畲乡以茶待客的真诚内核。
▲图为团队访谈村民
此次调研,团队掌握了“咸菜茶”民俗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及其在代际传承与产业化面临的困境,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与基层认知。基于调研成果,团队计划下一步将撰写详实的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深入分析该民俗的存续机制、文化价值转化路径及可行的产业化模式,为当地政府制定保护与发展策略提供具体建议。同时,团队将整理调研素材,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传播,提升公众对这一独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关注,助力“咸菜茶”民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撰文 | 陈静怡 何子霆 黄谢娜
图片 | 何子霆 黄谢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谢娜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