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付婧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浪潮中,陶瓷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匠心。2025年6月,汉口学院“青花传薪,瓷韵燎原”三下乡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进“世界瓷都”景德镇,先后探访雕塑瓷厂、陶阳里历史文化区,对话中国陶瓷美术大师陈培火,深入非遗传承一线,以青年视角记录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非遗活态保护与创新传播贡献青春力量。当指尖触碰温润的陶泥,当镜头聚焦青花的分水技法,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景德镇陶阳里展开。汉口学院“青花传薪,瓷韵燎原”三下乡实践团队以传媒之笔、青春之力,解码千年窑变的基因密码,为非遗传承注入“Z世代”新动能。
一、初触瓷泥:匠心在指尖萌芽
踏入雕塑瓷厂的大师工作室,扑面而来的是泥土与釉料交织的原始气息。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只有陶轮转动声与匠人专注的呼吸。在陶艺师的指导下,本实践团队成员尝试拉坯成型——当指尖第一次触碰温润的陶泥,才真正懂得“手随泥走,泥随手变”的奥义。每一次力道的偏差都可能让泥坯坍塌,而陈培火大师的耐心指导让我们明白:匠人精神不仅是技艺的精准,更是对“不完美”的包容与重塑。
▲图为实践结束后与陈烙铭 陶艺工作室的老师合影
二、对话大师:造梦土壤孕育希望
2025年6月30日,团队有幸采访中国陶瓷美术大师陈培火。走进创作工作室,陈老师和学生正为参展内蒙古的作品忙碌着,每一道工序都像是在雕刻时光。陈老师表示,景德镇是世界级陶瓷圣地,创业成本低、氛围包容,匠人乐于分享。他鼓励年轻人带着想法来,肯吃苦、敢交流,这里就是成全热爱的“造梦土壤”。访谈中,陈老师拿出自己烧制的、釉面有着如冰裂般开片纹的茶具,指着堆满学生失败“废品”的素坯架说:“这里能让年轻人低成本试错,每一代人都在前人基础上更进一步。”这番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年轻人在陶瓷艺术道路上前行的方向。访谈中,我们记录了陈老师与学生共同创作参展作品的场景:打磨、上色、修改、再雕琢,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匠人对技艺的执着。这种传承,恰如青年三下乡的使命——在基层实践中,将专业所学与文化传承结合,让青春在泥土中绽放光芒。
▲图为陈培火大师和学生共同填色参展雕塑作品 三、探秘陶阳里:历史与未来的交织碰撞
御窑厂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下埋藏着无数御窑瓷器碎片,象征着中国制瓷工艺的巅峰。站在遗址前,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匠人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御窑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源于传统蛋形窑,8个多曲面拱体结构造型独特,老窑砖的使用更增添了历史厚重感。馆内6000多箱瓷片、数千件瓷器,通过现代化展示手段,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陶瓷文化的魅力。
在陶阳里扎根的40多位瓷器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300多名学徒,通过产教融合等方式,将古老技艺与匠心精神薪火相传。这种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敬畏。实践团亲眼目睹了传承人在案桌前专注地制作瓷器的场景,从拉坯、修坯到绘制图案,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我们采访到青花瓷传承人严稳炉老师 ,他表示,“传承陶瓷技艺不仅是对祖先智慧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敬畏和责任。”我们实践团队用镜头记录下了传承人和学徒们的工作场景和交流互动,希望通过宣传片,让更多人看到这份坚守和传承的力量,激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技艺传承的行列中来。
▲图为陶瓷雕刻代表性传承人严稳炉老师给团队成员展示青花瓷雕刻技艺作品
此次三下乡之行,团队不仅感受了陶瓷制作乐趣、聆听大师教诲,更深入了解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底蕴。团队利用传媒专业知识,通过走访、采访和拍摄实践,展示陶阳里文化温度。沾满陶泥的帆布鞋见证了他们的付出,也让他们深刻明白三下乡的深意:乡村振兴是文明基因的唤醒工程。景德镇的匠人们用72道工序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当代工匠精神,而身为传媒学子,当以新技术新媒介作釉彩,让千年窑火永远在年轻人心里明亮——因为每一代人都该是文明的制坯转盘,既承托历史厚重,更要旋出时代新章!
从揉泥拉坯的指尖匠心传递,到传媒视角镜头中文化守护,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仍在继续。当00后遇见1700岁的景德镇,青春的火种正为非遗传承注入全新可能——正如团队成员在日记中所写:"我们带走的不仅是沾满陶泥的鞋,更是一颗被匠火淬炼过的心。"(撰稿:付婧怡 图片:潘雅宁 徐舒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付婧怡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