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学子赴颐养中心传播医药文化

发布时间:2025-07-13 15: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刁德悦 闫家琳   阅读 7.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4日,在钟山脚下的南京聚宝山颐养中心,一堂别开生面的“健康课”驱散了梅雨时节的阴郁。南京师范大学“食药安全进万家”科普志愿宣讲团的青年志愿者们,将专业所学化为暖心行动,围绕老年人用药安全与健康养生,开展了一场融合知识科普、温情互动与文化传承的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青春担当。

精准聚焦“银发需求”,科普课堂直击用药痛点

课堂开始,团队主讲人指着PPT,用亲切,通俗易懂的话语,向爷爷奶奶们展开讲解:“奶奶,您知道不同药品储存温度要求不一样吗?比如胰岛素必须冷藏……”。在课堂中,为了让爷爷奶奶们更好地参与课堂,学到知识,队员们也入座课堂,俯身倾听爷爷奶奶讲述日常用药习惯,敏锐捕捉到如“多种药物混放”“过期药品未及时清理”等潜在风险点,并逐一给出建议。这堂课更像是两辈人相互真心的深入交流,而非简单的单向灌输。最后通向了一致的目的:爷爷奶奶们了解了基础药物分类、吸收原理以及药物科学储存方法。一张张印有清晰图标和简明提示的“家庭储药指南”被送到老人手中,成为他们触手可及的健康“护身符”。

图为讲解员为爷爷奶奶们讲授课堂

问卷里的温度:以心换心的深度调研

为更精准把握老年群体的用药现状与健康需求,团队精心设计了调研问卷。根绝部分老人存在认知障碍的实际情况,团队成员灵活调整策略,采取“一对一”耐心读题、细心解释的方式辅助填写。“小姑娘讲得清楚,我听得明白!”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奶奶在队员协助下完成问卷后欣慰地说。这种“不追求数量全覆盖,更注重质量与温度”的调研方式,让冰冷的数据背后充满了人文关怀,也为团队后续深化老年健康服务研究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图为成员们细心为奶奶解释问卷内容

艾草芬芳锤安康:指尖传承里的双向治愈

活动的高潮是充满药香的“艾草养生锤”手工制作。桌上铺满艾绒、棉布与麻绳,青年学子化身“小老师”,手把手教老人们卷艾绒、裹布条、缠紧绳。“这样握锤,轻轻敲打肩膀和后背,能舒筋活络。”队员一边示范,一边调整老人手中的力道。制作现场笑语盈盈,艾草的独特香气弥漫开来。当一个个饱满的艾草锤在老人们的巧手中诞生,那份亲手创造的成就感与健康期盼,化作他们脸上舒展的笑容。“孩子们手把手教,很有耐心!这小锤子又香又实用,晚上还能敲敲腿。”王奶奶举着刚做好的艾草锤,爱不释手。这一刻,古老的中医药智慧在指尖流转,青春的温度与银发的笑容交织,完成了最动人的双向治愈。

图为成员与爷爷奶奶共同制作养生锤

青春答卷:在服务中成长,于奉献中闪光

“看到爷爷奶奶们认真听讲课、开心做手工,还拉着我们说‘下次再来’,那一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活’了起来,更明白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量。”实践团队员感慨道,这场聚焦“一老”健康需求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为颐养中心的老人们送去实用的用药知识和温暖的陪伴,更是青年学子深入社会、体察民情、锤炼担当的生动课堂。我们用专业知识回应社会关切,以青春热忱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与“药箱子里的安全”,将文化传承融入健康服务,生动践行了守护亿万家庭健康幸福的使命。

图为成员们陪伴爷爷一起图书

图为成员们的合照

一次暖心服务,一场双向奔赴。南京师范大学“食药安全进万家”科普志愿宣讲团的聚宝山之行,以“小切口”关注“大民生”,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战略部署,细化为青年可为、老人所需的务实行动。艾草的清香,是中医药文化绵延千年的印记;青年与老人紧握的双手,则勾勒出“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幸福图景,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发展和人民需要的坚定步伐。这缕艾香传递的,不仅是身体的安康,更是代际间的温情与携手共筑健康中国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刁德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