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塑岁月,泥韵传匠心——中国民航大学“云途探遗韵,青衿守匠心”实践队对话泥塑非遗传人,探寻背后故事技艺

发布时间:2025-07-13 14: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建财,杨朦语   阅读 40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黄建财,杨朦语)2025年6月末,在天津乡间的巷陌深处,数方小小的工作室里,泥土在指尖流转,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云途探遗韵,青衿守匠心”暑期实践队对话天津泥塑非遗传承人王广艳老师,探寻非遗泥塑背后的故事与技艺。

天津非遗泥塑造型写实生动,注重人物神韵与性格刻画;色彩艳丽鲜明,多采用固有色彩搭配;工艺复杂精细,经选泥、塑形、烧制、上色等多道工序;题材丰富,涵盖故事人物、现实生活等,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实践队成员跟随王老师脚步参观泥塑制作工作室,步入其中,琳琅满目的泥塑作品映入眼帘,有憨态可掬的娃娃,有活灵活现的戏曲人物,还有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每一件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些泥土,在我手里就像有灵性一样,能诉说着历史与文化。”王老师笑着说,眼中满是对泥塑的热爱。

谈及泥塑的制作流程,王老师兴致勃勃地为实践队成员们详细介绍起来。▲图为王广艳老师正在为实践队成员讲述泥塑背后的故事与技艺。 张为开摄

选泥

第一步是选泥。优质的泥土是制作精美泥塑的基础。他们通常会选取地下一米处的黏土,此泥土质细腻、黏性好,适合塑形。选泥时需剔除杂质,确保原料纯净,为后续练泥和制作奠定基础。

炼泥

接下来是炼泥。这是一个体力与耐心兼具的过程,需将选好的泥土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成泥浆,在沉淀后的泥料中加入适当棉絮,使用胶锤等工具反复锤打,“就像就像打糍粑一样,但要更用力、更细致。”王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说,“炼泥的目的是让泥土的密度均匀,增强黏性和韧性,这样在塑形时才不容易开裂。”经过长时间的炼泥,原本松散的泥土变得如同柔软的绸缎,富有弹性。

塑形

完成炼泥后,便进入到塑形环节。这是泥塑制作中最具创造性的部分。王广艳老师根据由她已做好的模具选取大小适中的泥土,并将其嵌入模具中,再压实取出,就得到一个形体精致泥塑的半成品,再借助竹刀、木片等工具进行细节雕琢。塑造人物时,从头部的轮廓、五官的刻画,到衣褶的纹理、肢体的动作,每一处都需要精心处理。“比如这双眼睛,眼神的方向、神态的表现,都会让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感觉。”她拿起一件正在制作的戏曲人物作品说道“塑形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造型的准确性,还要赋予作品独特的神韵,让其“活”起来”。这就需要师傅们精细深厚的刻画功底,“我们工坊的师傅们都是十数年至数十年的老师傅了,他们的功底绝对不输于别的任何一家大工坊的师傅”王老师自豪的说道。▲图为师傅在雕琢泥塑的半成品。 张为开摄

晾干

塑形完成后,泥塑需要晾干。这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如果干燥速度过快,泥塑容易开裂。通常会将泥塑放在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让其自然干燥。在晾干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情况适时调整位置,确保干燥均匀,尽管如此,塑形成品在晾干过程中仍有较大损耗。▲图为正在晾干的泥塑。 张为开摄

烧制

晾干后的泥塑要进行烧制。传统的烧制方法是使用土窑,现在也有不少人采用电窑。烧制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至关重要,温度过低,泥塑强度不够;温度过高,则可能导致泥塑变形或开裂。一般来说,烧制温度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经过数小时的烧制,泥塑的质地变得坚硬,具备了更强的耐久性。

上色

最后一步是上色。上色能让泥塑作品更加生动逼真、色彩斑斓。师傅们会根据作品的主题和风格调配颜料,采用勾、染、填等多种技法进行绘制。“上色就像是给泥塑赋予灵魂,不同的色彩搭配和笔触运用,能展现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王老师介绍道。从人物的肤色、服饰的花纹,到背景的点缀,每一笔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图为王广艳老师在给泥塑作品上色。  张为开摄

非遗泥塑的意义与传承

“非遗泥塑不仅仅是一门工匠们赖以生存的手艺,更是文化的传承。”王广艳老师感慨道,“我们不仅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子妇女们的就业、带动当地人们劳动致富,也会尽我们的努力,与时俱进,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泥塑、爱上泥塑,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由于泥塑制作的特殊性,目前还无法实现泥塑作品的批量生产。但尽管如此,这些泥塑老师傅们、泥塑传承人们依然坚守初心,传承文化瑰宝,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倾尽力量。

撰文 | 黄建财,杨朦语

图片 | 张为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朦语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