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道工序的千载坚守”宣纸制造技艺调研与宣纸工匠专访

发布时间:2025-07-13 11: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英汎 温华强 魏源 黄嘉瑞 孟珂   阅读 73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赵英汎、温华强、魏源、黄嘉瑞、孟珂)“薄如春冰腻如烟,万杵千揉雪色鲜。”(清·金农)宣纸之韵,自古便令文人倾心。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暑期社会调研实践团队“云上非遗,纸墨宣州”,于7月12日来到中国宣纸文化园,针对宣纸制造技艺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专项调研,并对两位馆内的宣纸制造技艺传承人进行采访。

图1云上非遗,纸墨宣州实践团队在中国宣纸文化园门口合影

一.地点简介

中国宣纸文化园,坐落于被誉为“中国宣纸之乡”的安徽省宣城市泾县,馆内集成整合展示了传承千余年的古法宣纸制作工艺,兼设宣纸博物馆供游客浏览,曾为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古法宣纸制作影像提供帮助,也为本次调研提供了绝佳的实践调研平台。

图2中国宣纸文化园外景

二.宣纸制造技艺调研

"始于唐代,发于元明"的宣纸制作,是一场与时间对话的匠心修行。首先在材料选取上就极为考究,以青檀皮与沙田稻草为骨,取泾县本地山涧泉水为魂,历经"三年蓄料"的沉淀,方才将原料准备妥当,在通过剥皮、浸沤、蒸煮、漂白、制浆、捞纸、晒纸、剪纸等108道工序,终成"纸寿千年"的传奇。

进入馆内,调研团队首先见识到了捞纸这一核心工序,只见两位师傅执竹帘分立于浆槽两侧,手腕忽倾忽正,精准干练地将竹帘送入纸浆,洁白的纸浆在竹帘上波荡,转瞬间积淀出一片雪白。此时,师傅手腕迅速上提,随着浆液从帘隙滴落,这“头帘水“捞纸完成了,同时意味着初步上浆,形成了纸页。接下来又是一次:正浸、反浸、抬起。这第二次捞叫做“二帘水”,这一遍主要是为了补浆,使雏成的纸页平整均匀。两遍以后,捞成的纸被放到身后桌上,师傅们又要继续他们的下一次活计了。

图3师傅合力工作完成捞纸工序

经过采访,调研团队了解到,捞纸是宣纸制作中的核心工序。槽中纸浆的浓度每次都在变化,竹帘浸入的速度、角度,这都需要捞纸工匠们熟练精湛的感知与把控。纸浆稀时,竹帘入槽要缓,手腕轻旋带起细浪,让纤维均匀铺展于上;浓时则需快手沉帘,借巧劲滤去多余水分,确保纸基紧实而不松垮。老师傅们眼观浆色、手测稠度,一沉一浮间感测毫厘,让每张纸的厚薄、匀度都恰到好处,这是他们与纸浆、竹帘间的默契,非汗水浇筑、时光打磨不可。

团队成员黄嘉瑞在师傅的带领下体验了这一过程,并收获了一纸成品。


图4团队成员黄嘉瑞亲身尝试捞纸工序中

继续前进,调研团队来到了晒纸工坊,这里有也有正在做工的师傅。

嗅着纸香,来到高温焙房,正看见师傅拿着毛刷对着墙面来回刷着宣纸,在高温石灰墙面上,原本湿漉漉的宣纸很块变得干燥而生脆,随即又迅速地摊开刷手将其揭下。整个过程流畅而收放,宛若书画大家在墙上挥毫泼墨。转头观察另一位晒纸工,伸出食指,小心翼翼点起宣纸一角,细细将湿润的宣纸分离开来,牵下这张纸后,转头贴在墙上,拿起刷子,继续着后续的工作。

图5师傅进行晒纸工序

原来晒纸的实际上包括揭纸和晒纸两个过程,这样的工作每人每天大约要重复五百次。从浇贴的位置、多少,到贴住的力度、角度,再到揭纸的时机、手势,此中处处都是水磨功夫,不知要历经多少时日,才有此刻的从容。正道是日晒宣纸五百张,传承千年工匠心。

人们目睹完这诸多环节,方才能领悟:每一张宣纸的诞生,都是水火相济的艺术——纸帘在浆槽中的一沉一提,决定了纸张的厚薄;焙墙前刷帚的轻重缓急,影响着纹理的疏密。

三.宣纸制造技艺传承工匠专访

调研团队有幸请到了馆内的两位工匠师傅接受采访。两位师傅分别是全国劳动模范赵永成和宣纸制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人汪息发。现如今,宣纸制造技艺的传承是一个并不乐观的议题,鲜有年轻人会踏入这个领域,投身于宣纸制造。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又是什么令老一辈工匠在宣纸制造行业坚守?对此,团队首先对两位师傅踏入宣纸行业的原因进行了访谈。

图6团队成员温华强采访匠人赵永成

对于这个问题,两位匠人的回答颇有共同点。他们都有亲戚从事宣纸行业,同时迫于对工作的需要而踏入了宣纸制造行业,就汪息发师傅所言,他学艺的师傅就是他的表哥。生活所迫的客观需要与血缘地缘等便利条件促成了老一辈宣纸匠人的诞生,而现在,就业选择更灵活多样的当下,年轻人的就业标准绝非再是“满足生计”,而是更好的工作环境,更优厚的工作待遇。那么,宣纸行业是否还能够吸引年轻人入行?为了探明宣纸制造技艺传承的难点,团队就此进一步询问了两位师傅。

鉴于宣纸制造工序的复杂性,大多数宣纸制造匠人只会学习108道工序中的部分步骤,但尽管只是部分,两位匠人也都明确表明出,在向师傅学艺的情况下,从初步认识到能够独立完成一套工序通常都会需要一年的时间。在快节奏的当下,这样的学习时间成本固然也是阻碍年轻人踏入该行业的一道门槛。两位匠人也进一步提到了自己的经历,即便是带徒完成了制造技艺的学习,当真正步入行业工作,面对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也不乏有人难以坚持下来而选择另寻他路。正如师傅所言“现在收徒,最看重的就是耐性,要先坚持的下来才能把宣纸做好。”

图7团队成员温华强采访匠人汪息发

鉴于古法宣纸制造技艺的特殊性,许多重体力的工艺步骤,虽然重复性高,但依旧难以通过合适的现代技术替代繁复的人工操作。像是捞纸工序中灵巧变换的入水角度,张弛有度的捞起速度,抑或是晒纸工序中借助竹刷铺展纸面时恰到好处的力度,揭起时先起一角的特殊手法……这些精巧的步骤促成了宣纸的坚韧不破,纸寿千年的优秀特性,却也同时为其技艺传承带来了困难。

虽然如此,但现代科技仍然为宣纸制造行业带来新活力。就两位匠人所言,在现代科技的扶持下,师傅们的工作环境有了相当大的改善。拿晒纸工序中的“火墙”为例,传统的火墙需要通过燃烧煤炭和木柴来提供热量,人工控制燃料燃烧状态进而控制温度,这样的温度调控方式难以达到精确,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产出宣纸的质量。而现在,在数字化的加持下,火墙的温度由电脑监控并控制,使得温度能够稳定在70度左右,大幅度提升了晒纸工序的稳定性。同时,现代化明亮宽敞的厂房,附带通风扇带动气流流通。相比于旧时,晒纸工们的工作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8精品红星牌宣纸

从《历代名画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的推崇,到郭沫若"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赞誉,这一方素白承载了千年文脉。宣纸在纸张界一骑绝尘的优异特性注定了其非凡之位,抑为其制造技艺传承留下了秉待攻克的技术难关。在亲身了解到宣纸精细入微的108道工序后,调研团队更深刻地意识到将宣纸这一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的使命重担。而在与宣纸匠人的谈话中,调研团队也明确了当下宣纸制造技艺传承的现状与难点。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深度融合是促进宣纸制造技艺传承迈进的关键,但同时也需要能够吃苦耐劳,挺膺担当的年轻人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如此,青年代才能稳稳地接过宣纸跨越千年传承递来的接力棒,带这这份来自中国的瑰宝“跑得更快,迈得更远”。

撰文 | 赵英汎、温华强、魏源、黄嘉瑞

图片 | 赵英汎

审核 | 魏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珂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